杨阜,字义山,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东南)人,是三国时期曹魏政权中一位德才兼备、刚正不阿的名臣。他以卓越的政治眼光、非凡的军事才能和刚直的品格,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慧眼识主,初露锋芒
杨阜年少时便与同郡的尹奉、赵昂声名远扬,一同担任凉州从事。建安五年(200年),袁绍与曹操展开官渡之战,凉州牧韦端为探明局势,派遣杨阜前往许昌观望动向。杨阜到许昌后,被任命为安定长史。归来后,关右诸将询问他袁曹两方谁能获胜,杨阜分析道:“袁公宽厚但不果断,喜好谋略却缺乏决策,不果断就没有威严,缺乏决策就会误事,现在虽然势力强大,但终究不会成就大业。曹公有雄才远略,决断应变毫不犹豫,法令统一且军队精良,能任用不循常规的人,所任用的人都各尽其力,他必定是能成大事的人。”这番言论不仅展现了他对局势的精准判断,也暗含劝说韦端支持曹操之意。杨阜对长史一职并不热衷,便辞官而去。后来韦端被征为太仆,其子韦康代任凉州刺史,又征召杨阜为别驾。曹操也看重杨阜的才能名声,举他为孝廉,征辟至丞相府供职,但凉州方面上表请求挽留,杨阜遂为凉州参军事。
智勇抗超,忠义复仇
建安十六年(211年),马超在渭南战败后逃到边塞胡人处,曹操追剿至安定,却因河间苏伯、田银反叛,不得不率军东还。此时杨阜作为使节在曹营,他久在凉州,深知马超在当地的影响力,便提醒曹操:“马超有韩信、黥布的勇猛,极得羌、胡等民族的拥戴,西部边境的人都敬畏他。如果您的大军回师后,不作周密准备,陇上诸郡恐怕就不再为国家所有了。”曹操深表赞同,但军队撤离仓促,沿途郡县防备不周。马超趁机率戎狄渠帅卷土重来,陇上郡县纷纷响应,只有凉州州治冀县固守不屈。
建安十七年(212年),马超集中陇右兵力,又得张鲁大将杨昂相助,率军万余人围攻冀城。杨阜率领州郡官员和本家宗族子弟堪战者千余人,派从弟杨岳在城上修筑偃月营,与马超苦战。从正月到八月,死守城关,然而刺史韦康最终还是派人求和,开门投降。马超入城后,背弃与韦康的和约,拘捕杨岳,指使杨昂杀害刺史韦康及太守等人。杨阜虽逃过一劫,但韦康既是其府主韦端之子,又是他的上司,猝然被害,为人忠直的杨阜决意为之复仇。
杨阜借葬妻之机,前往历城与表兄姜叙商议起兵讨伐马超。他向姜叙及其母亲痛陈马超的恶行,姜叙母子慷慨激昂,敦促姜叙听从杨阜的劝说。定下计谋后,杨阜又与同乡姜隐、赵昂、尹奉、姚琼、孔信,武都人李俊、王灵等联络结盟,共同讨伐马超,并派从弟谟到冀城告知杨岳内情,联结安定的梁宽,南安的赵衢、庞恭等。建安十八年(213年)九月,杨阜和姜叙在卤城起兵。马超闻讯后亲自率兵出击,赵衢、庞恭等救出杨岳,关闭冀城大门,抓住马超妻儿。马超袭击历城,抓住姜叙的母亲,姜叙母亲怒骂马超,马超大怒,杀死姜叙母亲及其子,将历城付之一炬。杨阜与马超作战,身被五创,宗族兄弟死了七人,终于击败马超。马超遂南奔汉中,投靠张鲁。战后,曹操大赏讨伐马超的功臣,封侯者十一人,杨阜被封为关内侯,但他推辞道:“我杨阜没有保护好州君性命,他们死后,我也没有尽节报孝。在道义上我应被罢黜,在法律上我应被诛杀;马超又没被杀死,我实在无权再受爵禄。”曹操则称赞他的忠义,坚持让他接受封赏。
刚正不阿,直言进谏
杨阜不仅在军事上有卓越表现,在政治上也以刚正不阿、直言进谏著称。曹操征讨汉中时,擢升杨阜为益州刺史,班师后,又任命他为金城太守,尚未赴任,又转任为武都太守。武都临近蜀地,是曹刘对抗的前线,杨阜请求依西汉循吏龚遂治理渤海的旧例,采取安抚政策。此时刘备派张飞、马超等从沮道直取下辩,当地戎狄杂处,氐人雷定等七部响应马超,叛者万余落。曹操派都护曹洪迎战,马超等人退还。曹洪置酒大会,庆贺胜利,宴席间下令让舞女仅穿轻薄的罗縠之衣,踏鼓歌舞,举座欢笑。唯有杨阜当场厉声责骂曹洪:“男女之别,国之大节,何有于广坐之中裸女人形体!虽桀、纣之乱,不甚于此。”说罢,拂袖辞去。曹洪立即停止歌舞,请杨阜回座,对其肃然起敬。
曹丕、曹叡当国时,杨阜先后任城门校尉、将作大匠、少府等职。他见曹丕穿衣半袖,便进谏要穿朝服;见曹丕后宫充斥,便劝谏遣返部分宫女;见曹丕大兴土木,便劝谏节俭省费;见曹丕对兄弟苛刻,便劝谏崇重宗室;见曹真伐蜀遇到困难,便劝谏曹睿班师回朝。魏明帝曹叡大兴土木,选美女以充后宫,还不断出宫到禁囿中巡猎,杨阜上书劝谏,借古喻今,希望曹叡以史为鉴,提倡节俭、体恤基层。即便身居偏职,杨阜仍然忠实地履行着一个良知士大夫的职责,从未结党营私、谄媚求进、蝇营狗苟。
杨阜一生,以其忠义、智勇和刚直,为曹魏政权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事迹和精神,成为后世敬仰和学习的典范,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