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风云变幻、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程畿以其忠诚、勇敢和坚定的气节,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虽身为文臣,却在战场上展现出武将般的英勇无畏,其事迹令人动容,堪称三国时期蜀汉官员的杰出代表。
早年经历:益州初仕显才能
程畿,巴西阆中(今四川省阆中市)人。在刘璋割据益州时期,程畿便已崭露头角,担任汉昌长一职。汉昌县地处益州,局势复杂,治理难度颇大,但程畿凭借自身卓越的理政才能,将汉昌治理得井井有条,展现出了他出色的行政管理能力。
当时,巴西太守庞羲因受到刘璋的猜疑,心怀叛离之心。为了自保,庞羲命令程畿的儿子程郁征召士兵。程畿得知此事后,坚决制止了儿子的行为。他深知君臣大义不可违背,即便面临庞羲的威胁,也毫不退缩。他不仅说服了儿子,还亲自前往劝说庞羲,以理服人,晓之以利害,最终成功化解了这场可能引发的叛乱危机。程畿的这一举动,不仅维护了益州的稳定,也赢得了刘璋的赏识和信任,被刘璋任命为江阳太守。
归顺刘备:辅佐新主展忠诚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刘备在诸葛亮的辅佐下,成功夺取益州。程畿审时度势,归顺了刘备,被任命为从事祭酒。从事祭酒这一职位,是州牧的幕僚之长,足见刘备对程畿才能的肯定和重视。
程畿归顺刘备后,一心辅佐新主,为蜀汉政权的稳定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经验,为刘备出谋划策,在处理政务、协调各方关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的忠诚和才能,逐渐得到了刘备集团上下的认可和尊重。
夷陵之战:血战到底显气节
章武元年(公元221年),为了夺回荆州,为关羽报仇,刘备不顾群臣劝阻,执意发动对东吴的战争,史称夷陵之战。程畿也随同刘备一同出征,踏上了这场充满艰险的征程。
战争初期,蜀军进展顺利,深入吴境二三百公里。然而,东吴军队采取了战略退却的策略,诱敌深入,使得蜀军在崎岖的山道上分散驻扎,后勤保障困难重重。陆逊抓住时机,巧用火攻,发动突然袭击,蜀军顿时陷入混乱,全线崩溃。刘备仓皇而逃,东吴军队紧追不舍。
在这场惨烈的战斗中,程畿所部也遭到了东吴大军的猛烈追击。当时,程畿正乘船沿江而下,试图撤退。部下劝他弃船上岸,乘坐轻舟逃跑,以躲避追兵。但程畿却坚定地拒绝了,他慷慨激昂地说:“吾在军,未曾为敌走,况从天子而见危哉!”意思是他在军队中多年,从未因敌人而逃跑,更何况现在跟随天子刘备遭遇危险,更不能临阵脱逃。
说罢,程畿手持长戟,屹立在船头,与追上来的吴军展开了殊死搏斗。他身先士卒,奋勇杀敌,其英勇无畏的气势令吴军胆寒。在他的带领下,蜀军将士们也纷纷振作起来,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战斗中,程畿不断挥舞长戟,击退了一波又一波的敌人,甚至有敌船因躲避他的攻击而相互碰撞,翻倒在江中。
然而,东吴军队人数众多,实力强大。尽管程畿和将士们拼死抵抗,但终究寡不敌众。最终,东吴大军赶到,将程畿团团包围。程畿力战而亡,为蜀汉政权流尽了最后一滴血。他的牺牲,为刘备摆脱敌军的追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也展现了他对蜀汉政权的无限忠诚和坚定的气节。
身后之名:千古流芳颂英魂
程畿战死后,他的英勇事迹和忠诚精神得到了后人的广泛赞誉和传颂。杨戏在《季汉辅臣赞》中对他给予了高度评价:“江阳刚烈,立节明君,兵合遇寇,不屈其身,单夫只役,陨命於军。”意思是程畿性格刚烈,坚守节操,忠诚于君主,在战场上遭遇敌人时,宁死不屈,最终为国捐躯。
在成都武侯祠中,程畿的塑像被供奉在刘备殿西偏殿的西廊,与众多蜀汉的文臣武将一同接受后人的瞻仰和缅怀。他的名字,也永远铭刻在了历史的长河中,成为了忠诚、勇敢和坚定的象征。
程畿的一生,是忠诚的一生,是勇敢的一生。他在乱世中坚守自己的信念和原则,为了国家和君主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的事迹和精神,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正义和忠诚,成为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