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 历史解密

傅嘏:三国曹魏后期的中流砥柱

作者:Marshall2025-11-28      来源:爱上历史

傅嘏(209年—255年),字兰石(一字昭先),北地郡泥阳县(今甘肃宁县米桥乡)人,出身北地傅氏这一世家大族,是西汉义阳侯傅介子之后、曹魏尚书傅巽之侄。他以卓越的才干和深远的谋略,在三国曹魏后期政坛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司马氏父子倚重的核心谋士。

少年成名,初露锋芒

傅嘏自幼聪慧过人,弱冠之年便已声名远播,被司空陈群辟为掾属,由此开启仕途。他才干练达,对军政事务有着独到见解。正始初年,傅嘏担任尚书郎,后迁黄门侍郎。然而,当时以何晏为首的一批世族名士崇尚空谈,生活放纵,傅嘏看不惯这种风气,直言抨击何晏等人“好利不务本”,因此得罪权贵,被罢官免职。这一经历虽短暂阻碍了他的仕途,却也彰显了他刚正不阿、不随波逐流的品格。

司马倚重,政坛崛起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诛杀曹爽及其党羽后,重新启用傅嘏,任命他为河南尹。傅嘏不负所托,在任期间,他集前人之政举,知人善任,对官员加以考核;以德行教化百姓,执法持久,审案酌情合理。在他的治理下,河南尹地区逐渐安定,百姓安居乐业。凭借出色的政绩,傅嘏后迁尚书,进入曹魏中央决策层,地位日益重要。

军事谋略,远见卓识

傅嘏不仅在政务上表现出色,在军事方面同样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和卓越的谋略。嘉平四年(252年),孙权去世,曹魏群臣建议征讨东吴。傅嘏却认为吴国实力仍存,魏国军事力量尚且不足,伐吴时机未成熟,当务之急应是严明法令、训练士卒、做好后勤储备,制定万无一失的计划以抵御敌兵。然而,朝廷并未听从他的建议,结果在东关之战中被诸葛恪大败。诸葛恪乘胜扬言要起兵攻青、徐二州,曹魏朝廷一片恐慌,傅嘏却审时度势,认为诸葛恪只是虚张声势,不足为虑,后来事态发展果真如他所言。

正元二年(255年),毌丘俭、文钦在淮南起兵讨伐司马氏。有人认为司马师不应亲自前往,派遣太尉司马孚前往即可,只有傅嘏和王肃劝司马师亲自率军平定叛乱。司马师听从了他们的建议,引军亲征,傅嘏随其一起前往东征,为其运筹帷幄、出谋划策。在战斗中,傅嘏料敌先机,献策于司马师,令三军取乐嘉、项城、寿春,又表奏任用兖州刺史邓艾破贼,最终大破淮南军。司马师病死军中后,傅嘏秘不发丧,并急诏司马昭前来主持军务,稳定了军心。司马昭回到洛阳后,进封傅嘏为阳乡侯,增邑六百户,加上之前的共一千二百户。

才学兼备,影响深远

傅嘏不仅在政治和军事上有着卓越的才能,在学术思想领域也有一定的影响力。他在“才性四本论”中持“同”论,对当时的人才选拔和思想交流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此外,他还著有文集二卷,虽然部分内容已散佚,但仍能从有限的记载中感受到他的才学和思想深度。

英年早逝,遗泽后世

曹魏正元二年(255年),傅嘏不幸逝世,年仅四十七岁。他去世后,获赠太常,谥号“元”。他的儿子傅祗袭爵,继续在政治舞台上发挥作用。西晋泰始年间(266年—274年),傅嘏的夫人鲍氏去世,晋武帝司马炎赐钱十万作为丧葬费,重新以少牢礼仪祭祀傅嘏,这足以证明傅嘏为司马氏父子立下的功劳得到了后世的认可和尊重。

傅嘏以其卓越的才干、深远的谋略和高尚的品格,在三国曹魏后期的政治和军事舞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是司马氏父子巩固政权、平定叛乱的关键人物,其事迹和精神为后世所敬仰和学习。

上一个: 古代人如何相亲的?古人相亲上的那些趣事

下一个: 隋唐英雄演义罗成简介——隋唐十八杰中的传奇少年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