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纷争的烽火岁月里,东吴阵营涌现出众多名将,他们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忠诚的品质,为东吴政权的稳固与发展立下赫赫战功。其中,徐盛以其勇猛无畏的战斗风格和灵活多变的军事谋略,成为东吴不可或缺的将领,被陈寿盛赞为“江表之虎臣”。
初露锋芒:以少胜多的传奇开端
徐盛,字文向,琅邪莒县(今山东莒县)人。因战乱,他迁居至吴地,凭借自身的勇武和军事才能,很快在东吴崭露头角。孙权任事时,任命徐盛为别部司马,拨给他五百士卒,让他代理柴桑(今江西九江)县令,以抵御黄祖的入侵。
黄祖令其子黄射率数千人攻打徐盛,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徐盛毫无惧色。他巧妙用兵,顽强作战,以不到二百人的兵力,杀伤黄射部队千余人。随后,徐盛果断开门主动出战,大败黄射。此役过后,黄射被击退,再也不敢前来侵犯。徐盛以少胜多的英勇事迹,在东吴军中传为佳话,他也因此得到孙权的嘉奖,被任命为校尉、芜湖县令。此后,徐盛又因讨伐临城南阿(今安徽青阳南)一带的山贼有功,升任中郎将、督校兵,开启了他辉煌的军事生涯。
浴血奋战:关键战役中的中流砥柱
濡须之战:孤胆抗敌显英豪
建安十八年(213 年),曹操进军濡须口,徐盛跟随孙权一同迎击。在激烈的战斗中,魏军无法攻克濡须口的濡须坞,便改走历阳陆路,试图大举转攻横江,但并未成功。此时,徐盛与东吴诸将前往迎战,却突然遭遇大风。吴军的蒙冲战船被吹到敌军岸边,东吴诸将心中恐惧,无人敢出战。唯有徐盛,单枪匹马率领士兵上岸砍杀敌人。敌军被徐盛的勇猛气势所震慑,纷纷溃逃,死伤甚大。风停后,徐盛率军返回。孙权对徐盛在此战中立下的重大功劳极为看重,史载“权大壮之”。“大壮”两字在《三国志》里仅用过两次,分别是在《张辽传》和《徐盛传》,足见孙权对徐盛的赞赏与肯定。
合肥之战:负伤仍战不退缩
建安二十年(215 年)八月,徐盛跟随孙权攻打合肥。东吴大军包围合肥后,某一天清晨,魏将张辽率 800 人从城中出战,发起突袭。孙权的将士们毫无防备,陈武奋战而死,徐盛也在这场战斗中负伤,遗失了自己的长矛,其与宋谦的部队甚至出现了逃兵情况。张辽一直突击到东吴的中军大旗处,局势万分危急。这时,潘璋和贺齐作为后续部队从后方赶来救援。潘璋驰马上前,斩杀徐盛、宋谦军中的两名逃兵,原本往后逃跑的士兵被潘璋的严惩手段震慑,全部返回战场力战。贺齐则率领中部兵马拒击张辽的军队,并拾回了徐盛因负伤而遗失的长矛。尽管遭遇挫折,但徐盛并未因此气馁,他在后续的战斗中依然奋勇杀敌,为东吴军队的稳定和反击做出了贡献。
夷陵之战:助力陆逊破蜀军
魏黄初三年(222 年),刘备率军来到西陵(今湖北夷陵),发动了对东吴的夷陵之战。徐盛在这场战役中承担了重要的指挥职责。他跟随陆逊作战,凭借对地形的熟悉和灵活的战术运用,多次攻取刘备的多处营寨。在陆逊的统一指挥下,徐盛与其他将领密切配合,采用火攻等战术,成功击退刘备军队。刘备大败后逃往白帝城,徐盛与潘璋、宋谦等上表继续进攻蜀国,认为必然可以擒获刘备。但陆逊与朱然、骆统等考虑到曹丕虽然表面支援,实则可能趁机偷袭,建议不要再追。最终,东吴军队停止追击,巩固了胜利成果,稳定了江东的统治。
智谋退敌:疑城之计退曹丕
黄武三年(224 年),魏文帝曹丕率领大军南征,企图渡过长江。面对曹魏的大军压境,东吴诸将心中忧虑。此时,徐盛献上一条妙计,他建议在建业(吴国都城,今江苏南京)周边百里筑起围栏,制造篱笆,围栏上设下假楼,江中准备浮船。诸将认为这样做没什么意义,对徐盛的计策表示怀疑。但徐盛坚持己见,力排众议,亲自指挥士兵完成了这一系列设置。
曹丕大军到达广陵(今江苏扬州)后,看到连绵数百里的假围,误以为吴军皆拒守江边,做好了充分的防御准备。当时又值江水猛长,曹丕担心强行渡江会遭受重大损失,便下令退兵。徐盛的疑城之计,不费一兵一卒,就成功退去了曹魏大军,展现了他卓越的战略眼光和军事智慧。曹丕在退兵途中,不禁感叹:“虽然魏有千群骑兵,但也没有用途”,并对徐盛的军事才能表示钦佩。
忠诚谦逊:德才兼备的典范
徐盛不仅在军事上有着出色的表现,在品德方面也堪称典范。他对东吴政权忠心耿耿,始终将东吴的利益放在首位。孙权为权宜之计,暂时向魏称臣时,徐盛认为这是“丧权辱国”之耻,不禁放声大哭。他的忠诚和爱国情怀,感动了身边的许多人,也让魏国使者感叹江东将相对吴国的忠诚。
在对待士兵和百姓方面,徐盛关心备至,善待部下,赢得了军中极高的威望。他在政治上也表现出仁义之心,帮助士人,关注民生,深受百姓的爱戴。尽管战功赫赫,但徐盛始终保持谦逊的态度,不骄不躁,这种高尚的品质使他成为东吴将领中的楷模。
徐盛的一生,是为东吴政权拼搏奋斗的一生。他以勇猛无畏的战斗精神、灵活多变的军事谋略和高尚的品德情操,在三国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事迹激励着后人,成为了忠诚、勇敢和智慧的象征,永远被人们铭记和传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