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末年,赵国在秦国的步步紧逼下风雨飘摇。赵悼襄王赵偃(前245年—前236年在位)作为这一时期的统治者,其治国举措与个人品性长期被贴上“昏君”标签。然而,若深入历史细节,会发现这位君主既有倒行逆施的昏聩之举,也有重用名将、抗击强秦的清醒作为。其形象远非简单的“昏君”二字可概括。
一、权力更迭:从“非嫡非长”到君临天下
赵悼襄王的继位充满偶然性。其父赵孝成王原本属意春平君为太子,但春平君在秦国为质期间,赵孝成王突然离世。此时,赵偃凭借郭开的支持,通过“取悦赵王和群臣”的策略,被拥立为新君。这一过程虽符合战国时期“国不可一日无君”的现实需求,却暴露了赵偃权力基础的脆弱性——他既非嫡长子,也未经历传统储君的历练,导致其统治合法性始终受到质疑。
为巩固地位,赵偃重用郭开,使其从伴读一路升至卿大夫,甚至接近相国之位。这种“任人唯亲”的用人策略,为后续政治腐败埋下伏笔。例如,郭开为排除异己,诬陷廉颇“年老体衰”,导致这位战国四大名将被迫流亡魏国,赵国因此失去一员抗秦支柱。
二、军事作为:重用名将与合纵抗秦的短暂辉煌
尽管赵偃在政治上存在明显短板,但其军事决策却展现出战略眼光。他即位后,迅速调整赵国军事布局:
启用老将庞煖:庞煖是赵武灵王时期的老臣,沙丘之乱后隐居数十年。赵偃不顾其年迈,任命他为统帅,率军击败燕国名将剧辛,斩首两万余人。此战不仅重创燕国,更提振了赵国军威。
主导最后一次合纵攻秦:前241年,赵偃联合韩、魏、卫、楚五国,以庞煖为联军统帅,直逼秦国函谷关。虽最终败于秦军,但此次行动是战国末期六国最后一次大规模联合抗秦,延缓了赵国灭亡的进程。
信任李牧:李牧原为赵国北境守将,以抗击匈奴闻名。赵偃将其调往中原战场,委以抗秦重任。李牧随后在肥之战中大败秦军,成为赵国后期唯一能抵挡秦军的名将。
这些举措表明,赵偃在军事上并非完全昏聩,而是能根据形势任用贤能,甚至敢于启用“隐退多年”的老将,展现出一定的用人魄力。
三、致命错误:废长立幼与后宫干政的亡国之祸
赵偃的统治最终走向失败,关键在于两大决策失误:
废黜太子赵嘉:赵嘉是赵偃嫡妻所生,德行兼备,深受群臣拥戴。但赵偃因宠爱倡后(原为娼妓,后嫁入赵国王室),废赵嘉而立倡后之子赵迁为太子。赵迁即位后,宠信郭开,诛杀李牧,导致赵国军事崩溃。
纵容倡后干政:倡后不仅出身低微,且与春平君(赵偃之兄)关系暧昧。她利用赵偃的宠爱,干预朝政,与郭开勾结,卖官鬻爵,加速了赵国政治腐败。前236年,赵偃去世后,倡后与赵迁的统治迅速将赵国推向深渊。
四、历史评价:谥号“悼襄”的双重隐喻
赵偃的谥号“悼襄王”蕴含深意:
“悼”:按谥法,“中年早夭曰悼”“恐惧从处曰悼”。赵偃去世时约三十余岁,符合“中年早夭”;而他执意迎娶倡后,引发朝野争议,亦可视为“肆行劳祀”的表现。
“襄”:谥法解释为“辟地有德曰襄”“甲胄有劳曰襄”。赵偃在位期间,赵国虽国势衰微,但通过庞煖、李牧的军事行动,仍能扩张领土(如夺取燕国武遂、方城),并短暂重振军威,故获“襄”这一美谥。
这一谥号组合,恰如其分地反映了赵偃的矛盾性:他既有昏聩之举,也有中兴之功,最终因用人失当和继承人问题,成为赵国灭亡的间接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