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文房四宝的历史长河中,徽墨以其“黑如漆、坚如玉、舔笔不胶、入纸不晕”的特性闻名于世。而在这片墨香氤氲的天地里,两位名字中同样镌刻着“李廷珪”与“胡开文”的传奇,一位是南唐至五代时期的制墨宗师,一位是清代徽墨行业的集大成者。他们虽相隔数百年,却因对墨艺的极致追求,共同书写了中国墨文化的辉煌篇章。
一、李廷珪:南唐御墨的奠基者
李廷珪(生卒年不详),本名奚廷珪,易州人,后迁居歙州,是唐代至五代时期制墨名工奚超之子。他继承父辈技艺,更以创新突破闻名于世。其制墨工艺精妙绝伦:以一斤松烟配珍珠三两、玉屑与龙脑各一两,掺入生漆,经十万杵捣制,形成“对胶法”与“分次和胶”技术,使墨质细腻如脂,久藏不腐。南唐后主李煜赐其国姓“李”,擢为墨务官,其墨被列为宫廷御用,与澄心堂纸、龙尾砚并称“文房三宝”。
李廷珪的墨不仅工艺卓越,更融入文化内涵。他首创墨模雕刻,以“剑脊龙纹墨”“双脊鲤鱼墨”等造型赋予墨锭艺术价值,更以珍珠、麝香等12味中药防腐防蛀,使墨“水中三年不坏”。其墨品被文人墨客争相收藏,宋代苏轼曾赞:“李墨之妙,非笔不能尽其趣。”李廷珪的制墨技艺,奠定了歙州墨业的基础,使徽州成为后世制墨中心。
二、胡开文:清代徽墨的集大成者
胡开文(1742—1808),字柱臣,号在丰,清代徽州绩溪人,徽墨行业划时代的标志性人物。他师从休宁派墨匠汪启茂,于乾隆三十年(1765年)创立“胡开文”墨庄,以“天开文运”为理念,将制墨工艺推向新高度。其墨品以“黑如漆、坚如玉、舔笔不胶、入纸不晕”著称,更以创新设计闻名: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胡开文“地球墨”以立体雕刻地球图案惊艳世界,斩获金奖,成为首个获国际大奖的徽墨品牌。
胡开文的成功,源于对传统的坚守与突破。他恢复南唐李廷珪的“对胶法”,改良炼烟工艺,以动植物油替代传统松烟,使墨色更黑亮;同时注重文化赋能,邀请画家唐云、陆俨少等设计墨模,将《耕织图》《黄山三十六景》等题材融入墨锭,使徽墨成为集绘画、书法、雕刻于一体的艺术珍品。其“十大仙墨”系列,以立体人物造型展现八仙传说,被誉“墨中瑰宝”,至今仍是收藏界追捧的经典。
三、李廷珪与胡开文:跨越时空的墨香对话
李廷珪与胡开文,虽相隔八百年,却因对墨艺的极致追求形成精神共鸣。李廷珪以工艺创新奠定徽墨基础,胡开文则以文化赋能推动徽墨走向世界。两者的传承关系,在“李廷珪牌”徽墨中得以具象化。
1982年,歙县老胡开文墨厂注册“李廷珪牌”商标,将南唐御墨的千年技艺与清代徽墨的创新精神融为一体。该品牌不仅延续了李廷珪的“对胶法”与中药配方,更结合胡开文的墨模雕刻技艺,推出超漆烟墨、宝墨等高端产品。其代表作《耕织图》套墨,历时11年筹备,以徽墨艺术再现劳动场景,获2022年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金奖,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使者”。
四、墨香永续:从宫廷御用到世界非遗
李廷珪与胡开文的传奇,不仅是个人技艺的巅峰,更是中国墨文化传承的缩影。2006年,徽墨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歙县老胡开文墨业有限公司成为主要传承基地。公司法人周美洪作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主导制定徽墨国家标准,推动“非遗+研学游”模式,让传统技艺走进校园、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