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杜甫以其深邃的思想、精湛的艺术和悲悯的情怀,成为唐代诗歌的巅峰代表,被后世尊称为“诗圣”,其诗作更被誉为“诗史”。
一、唐代社会背景:杜甫创作的时代土壤
杜甫生活的唐代(618年—907年),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朝代之一。初唐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文化多元,为文学艺术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盛唐时期,国力达到鼎盛,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李白、王维等诗人以浪漫主义风格展现了盛唐气象。然而,安史之乱(755年—763年)的爆发,使唐朝由盛转衰,社会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杜甫的一生,恰好跨越了这一历史转折点,他的诗歌既记录了盛唐的辉煌,也深刻反映了乱世的苦难。
二、杜甫生平:与时代共沉浮的诗人
杜甫出身于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父亲杜闲曾任兖州司马。自幼好学的杜甫,知识渊博,胸怀政治抱负,渴望通过科举入仕,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然而,唐玄宗开元后期,他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结识了李白、高适等诗人,形成了豪放不羁的诗风。
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杜甫被困长安,目睹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惨状。至德二载(757年),他冒险逃至凤翔,投奔唐肃宗,被任命为左拾遗,世称“杜拾遗”。然而,因直言进谏,他触怒权贵,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因对时政失望,弃官入蜀,在成都浣花溪畔筑草堂而居,度过了相对安定的几年。但生活的困顿并未消磨他的创作热情,反而使他的诗歌更加深沉厚重。大历五年(770年),杜甫在辗转途中病逝,享年五十九岁。
三、杜甫诗歌:唐代社会的忠实镜像
杜甫的诗歌题材广泛,内容深刻,既有个人的悲欢离合,也有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他的诗作以现实主义为主,兼具浪漫主义色彩,语言精练,意境深远,被誉为“诗史”。
反映社会动荡与人民疾苦:杜甫的诗歌深刻揭露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矛盾和人民苦难。如“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通过描写战乱中百姓的悲惨遭遇,展现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又如《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国破家亡的凄凉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记录唐代历史巨变:杜甫的诗歌不仅是个人的情感抒发,更是唐代历史的生动记录。他的《北征》《述怀》等长诗,详细描述了安史之乱的过程和影响,为后人研究唐代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表达儒家仁爱精神与忧患意识:杜甫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他的诗歌充满了对国家、民族和人民的责任感。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展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情操。
四、杜甫与唐代诗坛:承前启后的文学巨匠
杜甫的诗歌创作,既继承了《诗经》《楚辞》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又吸收了汉魏六朝诗歌的营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律诗成就尤为突出,被誉为“律诗之祖”。杜甫的诗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晚唐诗人李商隐、杜牧,宋代诗人王安石、苏轼、陆游等,均深受其启发。他的诗歌还传播到日本、朝鲜等国,对东亚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