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 历史解密

苏联是如何迅速崛起的

作者:Marshall2022-06-01      来源:爱上历史

1917年的欧洲正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尾声,此时协约国东线战场的重要成员俄国正在发生一场翻天覆地的剧变。随着列宁和托洛茨基领导的十月革命获得胜利,苏维埃俄国诞生了。仅仅5年以后,1922年一个由15个苏维埃共和国组成的联盟国家形成了,它就是苏联。

俄国曾经是一个令欧洲乃至世界敬畏的军事巨人,但当斯大林接替列宁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时,他接过的却是一个一战惨败和内战惨胜的烂摊子。事实上,早在1855年英法联军攻陷了塞瓦斯托波尔要塞起,沙俄的军事地位就已经面临严峻的挑战。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导致俄国内部矛盾进一步加剧,君主专制制度在国内外威信扫地。另一方面也促使其加速向东方扩张的步伐。然而1904年日本在英美的支持下向沙俄发起挑战,并于次年击败了俄国。

那么俄国后来又是如何发展,最终在二战之后成为世界两大超级大国之一的呢?

苏维埃模式下的孤立俄国

日俄战争失利之后,俄国与英国开始走近,并带着雪耻和复兴的追求,毅然参与对巴尔干事务的干涉之中,对奥匈帝国宣战。然而遗憾的是,由于国力羸弱,俄军在东线战场伤亡惨重,却始终无法打开局面。随着战场局势的糜烂,其内部先后爆发了两场革命,直接迫使其率先退出了大国争霸的战场。

随着苏维埃的掌权,同盟国将苏俄视作软弱可欺的良机,协约国却将其视作扰乱棋局的叛徒。结果就是一战后期,苏俄遭到同盟国的猛烈羞辱,俄国为此不得不与德国签署了《布列斯特-利托夫斯克和约》,割让乌克兰、波兰、芬兰、立陶宛、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等地,以委曲求全的方式寻求脱离战争。然而一战的结果是协约国得胜,这的确促使和约失效,却也招致红白内战的爆发和战胜国对苏俄的干涉。

在此后数年,新生政权为了生存而苦战不休,“不流血”的革命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才能得以保全,病疫、战乱、饥荒和屠戮造成了俄国超过两千万人的死亡,数百万人逃离家园。经济崩溃导致许多受教育人士流亡海外,俄国卢布对美元的汇率也从1914年的2:1暴跌至1920年的1200:1,成为一战各参战国通胀率最高的国家。

当然,对于苏俄乃至苏联最为关键的影响是国际上的孤立处境。苏维埃意识形态下的苏联,天然地遭到了战后资本主义阵营的排斥,国际地缘局势非常恶劣。如何破局成为苏联领导人斯大林的当务之急,所幸俄国人远远没到无牌可出的地步。

彼得大帝与列宁的战略

斯大林所继承的不仅有苏联广袤的领土和丰富的物产,还有分别承袭自彼得大帝和革命导师列宁的大国战略传承。沙皇俄国是在莫斯科公国的基础上崛起的,1472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迎娶了拜占庭末代皇帝侄女索菲娅·帕列奥罗格为后,自认为是拜占庭帝国(东罗马)的正统的皇位继承人,奉行希腊正教,进而以一切东正教徒和斯拉夫人的宗主国自诩。从彼得大帝开始,历代沙皇(即俄语凯撒)皆在大俄罗斯主义的引领下不断向外扩张。

彼得大帝改革是俄国走向近代化的开端,因此彼得大帝本人的喜好和倾向也深刻影响了近代俄国人的社会风气。比如彼得大帝本人对工程技术非常擅长,称得上是一位超级工程师。在这种工程师精神的熏陶下,俄国形成了一套独特而强悍的军工传承。他对出海口孜孜不倦的追求,符合大航海时代的历史背景,并逐渐成为沙俄的国家宏观层面大战略。

在彼得大帝任内,俄国通过“大北方战争”击败瑞典,几乎将波罗的海囊括为俄国的内湖,后世继业者们也纷纷四处谋求新的出海口。出海口战略也因此对沙俄乃至苏联的外交、军事和地缘方略的制定产生了很大影响。

强人政治是彼得大帝带给俄国人的另外一个政治基因,这源于他游历西欧的经历。为了推动俄国从落后状态脱离出来,成为大国博弈的佼佼者,彼得大帝决心用铁腕手段自上而下地推行改革,促进俄国的发展。这种策略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形成国家的爆发力,却极大地透支了作为基层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和长期发展均衡。

一战结束前后,苏俄在先后遭遇同盟国、协约国和白军进攻的时候,列宁就曾效法彼得大帝的风格,形成了战时苏俄政策。除了战时模式之外,列宁还为俄国带来了高度务实的外交策略。1918年与德国签署的《布列斯特-利托夫斯克和约》被列宁视为1807年与拿破仑时代的法国签署的《提尔希特和约》等价而论,认为均是获取喘息之机的权宜之计。

另外一个列宁留下的遗产是“御敌于国门之外”战略,这源于苏俄建立之初,因内忧外患导致的一系列战争。在平息内战的过程中,国内与国外反苏势力纠缠不清,致使后期巩固政权的战争愈发带有越境攻击作战的色彩。

列宁时期,红军在西线兵锋最远已经推进到了华沙城下,却因干涉国群起支持波兰而功亏一篑;在东线,红军不但将日军赶出了西伯利亚,甚至明目张胆的趁着中国内外交困之际,将自己的触手伸向外蒙和东北地区。于是主动出击,防患于未然,也成为斯大林时期苏联外交的一大特点。

凡尔赛体系下的烛光斧影

从表面来看,凡尔赛体系下的苏联遭到世界大国的普遍孤立,然而从更深层的角度思考,却是另外一种视野。一战的惨烈程度是空前的,随着步入工业化战争时代,战场上的厮杀对于士兵个体而言变得毫无意义。更为重要的是英法虽是一战的战胜国,却并未获得多少实质收益,反而从战前的债权国沦为债务国。

此时的大英帝国虽然仍然处于世界霸主地位,却早已日薄西山。德国虽然战败,但美国和日本的崛起势头却丝毫不减。在世界主要大国之中,美、苏、德、日不断冲击由英法主导的全球殖民体系旧秩序,只有更加衰弱的法国和若即若离的意大利勉强算是自己的潜在盟友。

正因如此,虽然德、意、日等国虽然打着“反苏”的旗号,其实质却是在冲击以英国为核心的凡尔赛体系,这为苏联腾出了足够的外交空间。

当时的地缘格局诡谲多变,陷入束缚的德国极力寻求外交突破,为此魏玛德国传奇外长施特雷泽曼频繁加强与苏联和美国的关系,并利用美苏反过来迫使英法放宽对德国的压制。

德国之所以为寻求苏联的支持,是因为从1928年到1932年,经过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之后的苏联工业体系获得了长足发展,工业产值已经达到了一战前夕的234.5%,早已今非昔比。

上一个: 古代人如何相亲的?古人相亲上的那些趣事

下一个: 2020年4月12日:郑元植逝世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