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 历史解密

中国古代是如何描述哈雷彗星的

作者:Marshall2022-06-30      来源:爱上历史

中国彗星史料丰富、连续和较精确可靠,所以在近现代的天体探索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表现出巨大的现代科学价值。中国古代关于哈雷彗星的记录,有其重要的科学价值,它为解决现今天文学的有关问题,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遗憾的是,我国古人未能确定某次出现的彗星是不是曾出现过的那一个。

春秋时期

鲁文公十四年 前613 《春秋》

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

秦汉时期

秦厉共公十年 前467 《史记·六国年表》

秦厉共公十年,彗星见。

秦始皇七年 前240 5月15日 《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始皇七年,彗星先出东方,见北方;五月,见西方,十六日。

汉文帝后元二年 前163 5月12日 《汉书·天文志》

汉文帝后元二年正月壬寅,天 夕出西南。

汉昭帝始元二年 前87 7月10日 《汉书·天文志》

孝昭始元中,汗宦者梁成恢及燕王候星者吴莫如,见蓬星出西方天市垣东门,行过河鼓,入营室中。

汉成帝元延元年 前12 10月9日 《汉书·五行志》

元延元年七月辛未,有星孛于东井,践五诸侯,出河戌北,率行轩辕太微,后六日度有余,晨出东方;十三日,夕见西方,犯次妃,锋炎再贯紫宫中;大火当后,达天河,除于后妃之域,南逝度,犯大角摄提,至天市而按节徐行,炎入市中,旬而后西去,五十六日与苍龙俱伏。

汉明帝永平八年 66 2月20日 《后汉书·天文志》

永平八年,六月壬午,长星出柳、张三十七度,犯轩辕,刺天船,凌太微,至上阶,凡现五十六日去柳。

汉顺帝永和六年 141 4月10日 《后汉书·天文志》

永和六年二月丁巳,彗星见东方,长六七尺,色青白,西南指营室及坟墓星。丁丑彗星在奎一度,长六尺,癸未昏见西北,历毕昴。甲申在东井,遂历舆贵柳七星张,光炎及三台,至轩辕中灭。

汉献帝建安二十三年 218 5月28日 《后汉书·天文志》

建安二十三年三月,孛星见东方,二十余日夕出西方,犯历五车、东井、五诸侯、文昌、轩辕、后妃、太微,锋炎指帝座。

晋惠帝元康五年 295 4月23日 《晋书·天文志》

元康五年四月有星孛于奎,至轩辕、太微,经三台、大陵。

晋孝武帝宁康二年 374 2月13日 《晋书·天文志》

宁康二年正月丁巳,有星孛于女虚,经氐、角、亢、轸、翼、张,至三月丙戌,彗星见于氐。

宋文帝元嘉二十八年 451 6月26日 《宋书·天文志》

元嘉二十八年五月,彗星见卷舌,入太微,逼帝座,犯上相,拂屏,出端门,灭翼轸。

北魏庄帝永安三年 530 9月27日 《魏书·天象志》

永安三年七月甲午,有彗星晨见东北方,在东台中一丈,长六尺,正白色,东北行,西南指。丁酉距下台上星西北一尺,而晨伏。庚子夕见西北方,长尺,东南指,渐移入氐,至八月己未渐见,癸亥灭。

隋唐时期

隋炀帝大业三年 607 3月18日 《隋书·天文志》

大业三年三月辛亥,长星见西方,竟天,干历奎、娄,至角、亢而没;至九月辛未,转见南方,亦竟天,又干角、亢,频扫太微、帝座,干犯列宿,唯不及参、井,经岁乃灭。

唐武帝后光宅元年 684 10月7日 《新唐书·天文志》

光宅元年九月丁丑,有星如半月,见于西方。

唐肃宗乾元三年 760 5月22日 《新唐书·天文志》

上一个: 古代人如何相亲的?古人相亲上的那些趣事

下一个: 我国科学家将光存储时间提升至1小时是怎么回事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