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 历史解密

富察·傅恒:清朝外戚中的一代名将

作者:Marshall2025-11-21      来源:爱上历史

富察·傅恒(1722年3月8日—1770年9月2日),字春和,满洲镶黄旗人,是清朝中期一位极具影响力的外戚与名将。他出身名门,凭借自身的卓越才能与忠诚,在清朝的政治与军事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显赫家世,少年得志

富察·傅恒出身于满洲镶黄旗的富察氏家族,这是一个在清朝历史上声名显赫的家族。其先祖旺吉努在努尔哈赤起兵时就率族人归附,为家族的崛起奠定了基础。曾祖父哈什屯在清太宗与清世祖两朝位列议政大臣,跻身清朝最高决策中枢;祖父米思翰受康熙皇帝知遇,擢为户部尚书,位列议政大臣,坚定支持康熙皇帝撤藩政策,对康熙朝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平定三藩之乱起到了积极作用;父亲李荣保官至察哈尔总管。而傅恒的姐姐,便是乾隆帝的第一任皇后——孝贤纯皇后,她端庄文静,娴于礼法,深得乾隆宠爱。

在这样的家族环境中成长,傅恒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教育与熏陶。乾隆五年(1740年),他入宫担任蓝翎侍卫,这一正六品的职位虽看似普通,但因蓝翎侍卫定额有限,选拔严格,多为勋贵子弟或武进士,所以成为年轻侍卫向上晋升的重要跳板。傅恒凭借家族的荣耀与自身的潜力,很快脱颖而出。不到半年,他便升任头等侍卫,两年后,又担任御前侍卫并兼任总管内务府大臣,管理圆明园事务。乾隆八年(1743年),他直接从御前侍卫转任户部侍郎,又两年后进入军机处,担任军机处行走。到了乾隆十二年初,傅恒一跃成为户部尚书、议政大臣,正式成为朝廷从一品大员,此时的他年仅23岁。短短6年时间,傅恒从正六品的蓝翎侍卫连升9级,仕途可谓一帆风顺,这既得益于乾隆帝对他的重点培养,也与富察皇后的关系以及家族的政治背景密不可分。

临危受命,平定金川

乾隆十三年(1748年),清朝在远征大金川的过程中连连受挫。川陕总督张广泗、大学士讷亲先后被派往前线平定叛乱,却均连连失利,张广泗、讷亲先后被处死。乾隆帝对此一筹莫展,就在无人敢出头、无人敢冒险的尴尬时刻,傅恒主动站了出来,毛遂自荐参赞军务。他以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署理川陕总督,经略军务,并被授予保和殿大学士。

傅恒到达金川前线后,迅速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他首先识破并惩治了敌军的内奸,稳定了军心;接着亲自勘察地形,整顿军纪,总结历次战争的经验教训,制定出新的战术。在他的指挥下,清军士气大振,一鼓作气攻下金川险碉数座。金川土司莎罗奔等因久战乏力,畏死乞降,历时近两年之久的大小金川之役以傅恒亲往督师宣布告捷。乾隆十四年(1749年)二月,傅恒胜利班师,因功封一等忠勇公,赐宝石顶、四团龙补服。乾隆帝还为富察氏建立宗祠,并为傅恒建造府第于东安门内。此役不仅奠定了傅恒在乾隆王朝的重要地位,更坚定了他领兵打仗的信心。

力排众议,平定准噶尔

乾隆十九年(1754年),准噶尔内乱,乾隆帝打算对其用兵,询问群臣意见。然而,受雍正朝西师之役败绩的影响,满朝文武大多持否定态度,认为此役凶多吉少。就在乾隆帝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时,傅恒挺身而出,力排众议,独自“奏请办理”此役。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军务办理工作中,带领军机处官员“日夜随侍,候报抄录”,积极协助乾隆皇帝于后方运筹帷幄,制定正确的战略战术,调兵拨饷,保证必要的军需,深受乾隆帝称赞。

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军师克伊犁,并俘获达瓦齐。乾隆帝回想起上年决策用兵之时,文武百官均不支持,唯有傅恒赞成,特地颁谕,再次授傅恒为一等忠勇公。傅恒在平金川之役中已获一等忠勇公爵位,再次封公,实属殊典旷恩。对此,傅恒上疏力辞,并向皇上当面恳陈辞谢之意,再三再四,说到动情之处涕泪俱下,声称自己在金川之役中“叨封公爵已为过分”,执意谢绝再赐他一顶公爵桂冠,其谦虚谨慎的品质可见一斑。

督师缅甸,英年早逝

乾隆三十年(1765年),缅甸军队多次侵扰西南边陲云南。刘藻、杨应琚、明瑞前后三任云贵总督,因征缅战争先后自杀,一时间朝廷内部人心惶惶。尚书、参赞大臣舒赫德奉命赴西南边地永昌实地考察后,与新任云贵总督鄂宁联合上疏,提出征缅有办马、办粮、行军、转运、适应“五难”,认为清军征缅“实无胜算可操”,不宜继续对缅动武。乾隆帝对不领会圣意的舒赫德严厉训斥,革去其尚书、参赞大臣之职,给予鄂宁降职处分,降补福建巡抚。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傅恒授经略,督师云南。他到达边境后,发现翁古山有许多参天大树,其中昼楠、夜槐两种树木是造船的上等材料;附近有个叫野牛坝的地方,凉爽无瘴,是个造船的好去处。他一边命其子傅显率清军三千、湖广工匠四百六十余人秘密赶造战船,一边制定水陆并进、直捣缅甸都城阿瓦的军事计划。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七月,傅恒祭纛誓师,兵发腾越,对缅发动突袭,初战告捷。九月,野牛坝战船造成,清军水陆并进,击溃缅甸水军。十月,攻克前被缅军攻占的军事重镇新街。十一月,进攻老官屯。老官屯是由北往南水陆交通咽,易守难攻,缅军设立木寨、水寨,据险坚抗,清军未能攻克。且这一带烟雾缭绕,湿度很大,水土恶劣,清军特别是久居北方的满洲兵身体很不适应,官兵染上瘴疠之疾纷纷病倒,有的甚至一命呜呼。清军原有水陆军三万一千余人,死亡过半,遭受重创。傅显、总兵吴士胜、副将军阿里衮、副都统永瑞、提督五福、叶相德等重要将领,均被恶性传染病夺去生命。主帅傅恒也未能幸免,染上恶疾,腹泻一天比一天厉害,以致一病不起。

乾隆帝获悉大惊,颁谕令傅恒立即班师回京。碰巧缅甸国王、缅军主帅慑于清军兵威,也有罢兵乞和之意。决计撤兵、不愿将征缅战争再拖下去的乾隆帝,正好借机下了台阶,同意前方清军与缅方议和息战。傅恒在接到缅甸国王乞降方物后宣布撤军,于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回驻虎踞关。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二月,班师回朝。两个月后,傅恒病情恶化,不幸逝世,享年不到50岁。

身后殊荣,千古流芳

傅恒的逝世令乾隆帝悲痛不已,他亲临傅恒府邸奠酒,并御制诗悼念,谥号“文忠”,赠太傅,入祀贤良祠。嘉庆元年(1796年),以其子福康安平苗之功,赠郡王衔,配享太庙。傅恒一生,为清朝的稳定和繁荣立下了赫赫战功,他的军事才能、忠诚品质和谦虚谨慎的为人,都为后人所敬仰和传颂,成为清朝历史上一位不可磨灭的名将和外戚典范。

上一个: 古代人如何相亲的?古人相亲上的那些趣事

下一个: 金毛犬段景住:梁山末席的传奇与隐秘推手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