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 历史解密

朱寿昌:古代“二十四孝”中的北宋典范

作者:Marshall2025-11-21      来源:爱上历史

朱寿昌(1013年—1083年),字康叔,出生于宋扬州天长秦栏里(今安徽天长秦栏镇),是古代“二十四孝”中极具传奇色彩的北宋人物。他以弃官寻母的壮举,诠释了孝道的至高境界,其事迹不仅在当时轰动朝野,更被后世广为传颂,成为孝文化的经典代表。

身世坎坷,孝心早萌

朱寿昌的父亲朱巽是宋仁宗年间的工部侍郎,母亲刘氏则是朱巽的妾室。朱寿昌年仅七岁时,生母刘氏便被朱巽遗弃,从此母子分离。这一变故在年幼的朱寿昌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尽管他后来荫袭父荫步入仕途,官运亨通,先后担任陕州、荆南通判,岳州、阆州知州等职,但心中对生母的思念却与日俱增。

据《宋史》记载,朱寿昌在仕途顺遂之时,始终未得与生母团聚,他“饮食罕御酒肉,言辄流涕”,对母亲的思念之情溢于言表。为了寻找母亲,他四处打听消息,却始终杳无音讯。为了表达自己的虔诚与决心,他甚至依照佛法,灼背烧顶,刺血书写《金刚经》,祈求上天庇佑能够早日与母亲重逢。

弃官寻母,终得团圆

宋神宗熙宁初年,朱寿昌听闻母亲可能流落陕西一带,并已改嫁为民妻。这一消息让他毅然决定辞去官职,与家人诀别,踏上了千里寻母的征程。他立下誓言:“不见母,吾不返矣!”这份决绝与勇气,彰显了他对孝道的执着追求。

朱寿昌一路风餐露宿,历经艰辛,终于在同州(今陕西大荔县)找到了失散五十年的母亲。当时,母亲刘氏已年逾七旬,改嫁党氏后又有子女数人。朱寿昌见到母亲后,悲喜交加,泪如雨下。他不仅将母亲接回家中恭敬侍奉,还视党氏的子女如亲弟妹,全部接回家中供养,一家人其乐融融,共享天伦之乐。

朱寿昌的孝行很快传遍了朝野,引起了轰动。京兆守钱明逸将此事上奏朝廷,宋神宗赵顼得知后,对朱寿昌的孝行大加赞赏,诏令他官复原职。一时间,朱寿昌成为了天下人敬仰的孝子典范。

德高望重,名垂青史

朱寿昌的孝行不仅赢得了朝廷的认可,更得到了当时名公巨卿的赞颂。大文豪苏东坡与政治家王安石纷纷撰文赋诗,赞美他的孝德行为。苏东坡在《朱寿昌郎中少不知母所在刺血写经求之五十年》一诗中写道:“嗟君七岁知念母,怜君壮大心愈苦。羡君临老得相逢,喜极无言泪如雨……感君离合我酸辛,此事今无古或闻。”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朱寿昌孝行的深切感动与高度赞扬。

王安石也在《送河中通判朱郎中迎母东归》一诗中写道:“彩衣东笑上归船,莱氏欢娱在晚年。嗟我白头生意尽,看君今日更凄然。”诗中通过对比自己与朱寿昌的境遇,表达了对朱寿昌孝行的敬佩与感慨。

朱寿昌的孝行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影响,更被后世列入“二十四孝”之中,成为孝文化的经典代表。他的故事被编入《全相二十四孝诗选》,以诗歌的形式广泛传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践行孝道、传承美德。

孝行天下,精神永存

朱寿昌的一生,是孝行天下的一生。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孝道的真谛,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魅力。他的孝行不仅感动了当时的社会,更成为了后世学习的楷模。

上一个: 古代人如何相亲的?古人相亲上的那些趣事

下一个: 石守信:北宋开国将领的传奇人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