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象升(1600年4月16日—1639年1月15日),字建斗,又字斗瞻、介瞻,号九台,南直隶常州府宜兴县(今江苏宜兴)人,是明朝末年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将领。他以文臣之身投身军旅,在镇压农民起义与抗击清军入侵的双重战场上,书写了忠勇报国的壮丽篇章。
一、文臣初仕,临危受命显锋芒
卢象升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潜心读书,好骑射,兼具文韬武略。天启二年(1622年),他考中进士,初授户部主事,后历任员外郎、大名知府等职。在地方任职期间,卢象升展现出卓越的治理才能,他整顿吏治、兴修水利、赈济灾民,深受百姓爱戴。
崇祯二年(1629年),皇太极率军绕过宁锦防线,直逼京师,史称“己巳之变”。朝廷震动,卢象升临危受命,迅速在大名府招募一万兵马,星夜驰援京城。这支不请自来的勤王民军,以其严明的军纪和昂扬的斗志,引起了崇祯皇帝的注意,也为卢象升的军事生涯奠定了基础。
二、镇压流寇,屡建奇功显威名
自崇祯六年(1633年)起,卢象升开始参与镇压李自成、张献忠、高迎祥等农民起义军。他组建了一支名为“天雄军”的精锐部队,成员多为老乡、朋友、兄弟,这种结构使军队更具凝聚力,战斗力也极为强悍。
在与农民军的战斗中,卢象升身先士卒,勇猛无畏。他常常亲冒矢石,冲锋在前,令农民军闻风丧胆,称其为“卢阎王”。崇祯八年(1635年),卢象升被委任为总理南直隶、河南、山东、湖广、四川军务,与陕西三边总督洪承畴分别从东南和西北两个方向围剿农民军。他指挥若定,多次取得胜利,有效遏制了农民军的扩张势头。
在汝阳之战中,卢象升以劣势兵力大破高迎祥几十万大军,斩首数百级,生擒多名敌将,缴获大量器械。此后,他又在确山等地连续击败农民军,彻底扭转了战略局势。崇祯九年(1636年),高迎祥会合张献忠,三十万之众攻击南京不利,退攻滁州。卢象升率军赶到,以两万之众再次击败高迎祥,使其人马散尽,退入湖广郧阳。
三、抗清御敌,力挽狂澜展忠魂
崇祯十年(1636年)冬,卢象升调任宣大总督,负责防范清朝的入侵。他抵任后,巡阅边关要地,修台筑墩,严明军纪,操练兵马,使清军数年不敢进犯。
崇祯十一年(1638年)冬,清军三路大举南侵,北京戒严。卢象升力主坚决抵抗,他率诸将分道出击,与清军战于庆都、真定(今河北望都、正定)等地。然而,此时朝廷内部主和派势力抬头,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杨嗣昌一意主和,对卢象升的抗战行动处处掣肘。卢象升虽握有兵权,但实际可调动的兵力不足两万,且粮草匮乏,士气低落。
尽管如此,卢象升依然誓死决战。他激励将士奋勇杀敌,在巨鹿(今属河北)贾庄与清军展开激战。战场上,清军数万骑兵将卢象升的部队团团围住,箭如雨下。卢象升麾兵疾战,呼声动天,自辰时战至未时,炮尽矢穷。他奋身搏斗,手击杀数十人,身中四矢三刃,最终壮烈牺牲,年仅三十九岁。
四、身后哀荣,忠烈精神永流传
卢象升战死后,其遗体停尸八十多日方得收殓。当时,朝廷内部主和派势力强大,大学士杨嗣昌甚至诬陷卢象升临阵脱逃。然而,真相终会大白于天下。千总杨国栋等将士坚持指认卢象升已战死,不愿顺从杨嗣昌的意思修改塘报,最终杨国栋被处极刑,但卢象升的忠烈之名得以昭雪。
崇祯帝追赠卢象升为太子太师、兵部尚书,南明弘光时追谥“忠烈”,清朝乾隆时追谥“忠肃”。后世对卢象升的评价极高,清朝政治家、文学家张廷玉评价他为“不世之才”;清代学者陈鼎认为他的经济武略不在岳飞之下;清朝乾隆帝也称赞他“有勇略,材优军旅,志竭股肱”。
卢象升的一生,是忠勇报国的一生。他在明末动荡的时局中,以文臣之身投身军旅,屡建奇功,最终壮烈牺牲。他的事迹和精神,激励着后世无数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奋斗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