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清朝人物 皇太极

相关专题

人物关系

父亲

母亲

相关阅读

精选推荐

皇太极资料

本名:爱新觉罗·皇太极

年号:天聪、崇德

庙号:太宗

谥号: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

陵寝:清昭陵

所处时代:后金→清朝

民族族群:满族

出生地: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县西老城)

出生时间:1592年11月28日申时

主要成就:两次征朝鲜,灭察哈尔,建立清朝,取得松锦大捷

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Huang·Taiji或Hong   Taiji,1592年11月28日—1643年9月21日),又译“黄台吉”、“洪太主”、“红歹是”, 乾隆年间改用现译,沿用至今。

他是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第八子,努尔哈赤去世后,皇太极受推举袭承汗位。

出生于佛阿拉

1592年11月28日 佛阿拉(今辽宁新宾县境内)

明万历二十年十月廿五(1592年11月28日),爱新觉罗·皇太极出生于佛阿拉(即硕里岗城,今辽宁新宾县),为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第8子,母亲为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孟古哲哲,皇太极又被称为清太宗。众多妻子中,努尔哈赤尤其偏爱叶赫那拉氏,喜欢她从不干预政事,举止得体,宽容大度,因此爱屋及乌,皇太极从小就受到努尔哈赤的喜爱。“皇太极”这个名字是由满族名字音译过来的,最开始译成“浑台吉”(蒙古皇族的头衔)。等他登上了汗位之后,才改为“皇太极”。皇太极之父努尔哈赤以微末之力起家,故素来被自认为“世积威名”的海西众贝勒们所轻视,皇太极出生时,努尔哈赤逐渐势大。以叶赫为首的海西诸部数次对努尔哈赤进行勒索,后见威逼恐吓无效,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六月,叶赫纠结哈达、乌拉、辉发四部之兵去劫建州户布察寨。   努尔哈赤率兵与之激战,努尔哈赤一战成名,“军威大震,远迩慑服”。

年少持家,深得父爱

1599 年 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县西老城)

皇太极自幼聪明伶俐,在母亲的影响下,很爱读书学习。跟其他只会挥刀弄剑兄弟们相比,明显与众不同。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九月,努尔哈赤发兵攻打哈达,经过六昼夜围攻,才将哈达城攻陷。努尔哈赤将哈达所属城寨全部招服,秋毫无犯,尽徙其部众返回建州。后将哈达贝勒孟格布禄之子吴尔古代软禁于建州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明神宗遣使责令努尔哈赤送吴尔古代回哈达,努尔哈赤不敢不从,只得护送吴尔古代返回哈达为贝勒。同年,哈达爆发大饥荒,吴尔古代不支,又向明朝求粮未果,只得求援于努尔哈赤。努尔哈赤趁势将哈达彻底吞并。至此,哈达正式灭亡。

父兄长年累月忙于出征作战,七岁的皇太极开始主持家政,不仅把家里日常事务、钱财收支等管理得井井有条,而且有些事情不用努尔哈赤操心指示,也能干得出色,因而深得努尔哈赤喜爱。书籍开拓了皇太极的眼见,也加深了他的城府。皇太极如何登上皇位一直是个谜,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皇太极确实是努尔哈赤儿子中最为厉害的一个。

母亲离世,迅速成长

1603 年 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县西老城)

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秋,皇太极之母孟古哲哲生病,想要见娘家母亲一面,努尔哈赤派人去通知,但叶赫贝勒纳林布禄没有同意。同年九月,孟古哲哲去世,皇太极时年12岁。皇太极做了大汗后,尊奉其母孟古哲哲为孝慈高皇后。天命九年(1624年),努尔哈赤迁都辽阳东京城,孟古哲哲的遗骨也随之迁到东京陵。天聪三年(1629年),皇太极将孟古哲哲与努尔哈赤合葬在清福陵神位供于太庙而备受尊崇。

母亲死后,皇太极跟随父兄,迅速成长,很快变成一个能文能武的少年。皇太极向他父亲学习本民族的传统风俗,从小就参加打猎,练得勇力过人,步射骑射,矢不虚发。皇太极很像他父亲,吃苦耐劳,体格健壮。沈阳实胜寺曾藏有他用过的一张弓,矢长四尺余,不仅一般人不敢问津,就是一个壮士也很难拉开,而皇太极当年运用自如。

褚英阴谋获信赖

1612 年 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县西老城)

万历四十年(1612年)九月,布占泰联合蒙古科尔沁部率兵攻打建州所属的虎尔哈路。同年十二月,皇太极从父出征海西女真乌拉部,建州兵沿乌拉河南下,连克河西六城后,兵临乌拉城下。在逐步完成统一女真各部的基础上,助父努尔哈赤建立了新的后金国家。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褚英在对乌拉部的乌碣岩之战、宜罕山城之战中接连立下大功,赐号广略贝勒,授命执掌国政努尔哈赤一度想立长子褚英为储,但是褚英行事专断、操切,背着努尔哈赤做了很多违反其愿望的事,甚至逼迫皇太极等也跟他一起行动。诸贝勒大臣联合起来向努尔哈赤告发,努尔哈赤遂开始冷落褚英。褚英愤恨,在家焚香诅咒。皇太极等向努尔哈赤揭发了褚英的阴谋,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努尔哈赤将褚英幽禁,两年后处死了他。从此,皇太极进一步得到了信赖。

受封为贝勒,掌正白旗

1616 年 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县西老城)

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努尔哈赤整合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并加镶黄、镶白、镶红、镶蓝,正式完成了军政合一的八旗制。皇太极被任命为管正白旗的贝勒。后金天命元年(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立大金国(史称后金),称大汗,建元天命,群臣尊努尔哈赤为“覆育列国英明汗”,从此称明朝为“南朝”,正式与之分庭抗礼,但仍未大肆声张。努尔哈赤任命次子代善为大贝勒、侄子阿敏为二贝勒、五子莽古尔泰为三贝勒、八子皇太极为四贝勒简称“四大贝勒”。努尔哈赤的建国称汗、与明朝公开对立是其实力日益强大的体现,标志着努尔哈赤与明朝相互利用至此结束,预示着三十余年来二者若隐若现的矛盾即将激化为一场正面冲突。

献计攻明获胜

1618 年 抚顺(今抚顺市周边)

后金天命三年(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努尔哈赤决心对明进攻,但具体行动议而未决。皇太极提出先打抚顺,“抚顺是我出入之处,必先取之”。并建议利用明朝守城游击李永芳大开马市的机会,派遣五十人扮作马商,分五伙,入城为市,继之由他亲自带领五千士兵夜行至城下,里应外合,两面夹攻。努尔哈赤欣然接受,以“七大恨”誓师征明,结果大获胜利。抚顺之战是后金与明朝的第一次大战,对后金以后的发展影响深远,皇太极的献计献策及亲临战阵,对后金的胜利有决定性的作用。

关于“七大恨”的内容,明清诸多史料有诸多不同版本,但大体内容主要是对于明朝杀其父祖的仇恨和对明朝插手女真事务、偏袒海西女真的不满。七大恨誓师将女真人的不满情绪成功地引向了明朝,努尔哈赤希望通过对辽东掠夺转移后金内部由饥荒而加剧的社会矛盾。

萨尔浒之战立功

1619 年 萨尔浒(今抚顺市大伙房水库东侧)

后金天命四年(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明朝经十个月的准备,联合女真叶赫部及朝鲜王朝,四路大军共十余万,号称四十七万,于二十五日向后金都城赫图阿拉合围。后金军进至萨尔浒(今辽宁抚顺大伙房水库东侧)与明军大战,继而北向迎击开原总兵马林,途中皇太极又打败了杜松军的后营游击龚念遂、李希泌。在西、北两路已胜,准备转战东路时,皇太极紧跟代善、阿敏、莽古尔泰赶赴前线。明总兵官刘铤力战而死,另一路明军在李如柏率领下,未及交锋,狼狈逃回。萨尔浒之战是后金与明朝的第一次大决战,是后金和明朝命运的转折点。明朝的军事部属由攻转守,且再也无力主动对后金发动大规模战争;而后金则从试探性地进攻明朝,发展为更加主动地大举进犯。皇太极为赢得此战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驰援科尔沁,迫使漠南蒙古远遁

1625 年 科尔沁(今通辽市兴安盟)

在努尔哈赤对漠南蒙古用兵之时执掌察哈尔部的是达延汗七世孙林丹汗,他有一统蒙古的野心,对辽东也常心怀觊觎,因此与明朝和努尔哈赤均有利益冲突。随着后金的崛起,势力开始伸入到漠南蒙古地区,林丹汗选择和明朝结盟。漠南蒙古察哈尔部的林丹汗曾亲率三万大军入侵明朝,虽收效不大,却也一战成名。引起了努尔哈赤的高度警惕。漠南蒙古的科尔沁部曾与努尔哈赤联姻。林丹汗为了防止努尔哈赤在蒙古地区扩张,对其盟友科尔沁部发动了袭击,这反倒使科尔沁部更加倒向努尔哈赤,后金天命十年(明天启五年,1625年),皇太极与兄阿巴泰率精骑5000驰援科尔沁,迫使��哈尔蒙古首领林丹汗远遁。但终努尔哈赤之世,察哈尔始终是牵制后金的一个力量,皇太极继位后才将其征服。

父死,被拥举为大汗

1626 年 盛京(今沈阳市)

后金天命十一年(明天启六年,1626年)八月十一日,努尔哈赤因宁远之战失败抑郁而逝。努尔哈赤生前为避免诸子争储导致权力纷争,创立八旗贝勒共议国政之制,汗位可由八个旗主互议,推选旗主之一担任,因此并没有明确指定继承人。经推举,努尔哈赤第八子、四贝勒皇太极继任后金大汗。皇太极长兄代善与其子岳托及萨哈廉,以皇太极“才德冠世,当速继大位”拥其嗣汗位。由于身为长兄的代善的鼎力支持,所以众贝勒乃合词请上嗣位,皇太极“辞再三,久之乃许”,被拥举为大汗。九月一日,皇太极在大政殿即汗位,焚香告天,宣���次年为天聪元年。皇太极即位时,明朝正因为宁远的胜利而变得强硬起来,皇太极一上台就曾致函宁远巡抚袁崇焕,表示希望“彼此和好”。

退兵“宁锦之战”

1627 年 宁远(今葫芦岛市兴城市)、锦州(今辽宁省境内)

后金天聪元年(明天启七年,1627年),五月,继征朝鲜王朝之后,皇太极亲率大军征明,发动宁锦之战。明朝干将袁崇焕正在实施“恢复之计”,即“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他修城屯田,以屯养战,以“守为正著,战为奇著”。五月,皇太极率军进攻赵率教驻守的锦州,不克。又进攻袁崇焕和祖大寿、满桂驻守的宁远。是月十一日,后金兵直抵锦州,四面合围后绕过锦州南下,攻克防线中的诸多堡垒,掠其物资。巡抚袁崇焕以宁远兵不可动,选精骑四千,令尤世禄、祖大寿统率,绕出后金军后,别遣水师东出相牵制,世禄、大寿等将行,后金兵已抵宁远城下。崇焕与中官刘应坤、副使毕自肃督将士登陴守战,列营濠内,用大炮轰击后金军。而世禄、大寿等大战城外,士卒多死,仍力战不退。后金遂解宁远围,增兵围锦州,据说士卒损伤无数,然锦州终不可破。六月四日,将士中暑很多,皇太极知不可久留,第二天下令退兵。

亲征察哈尔,巩固统治

1628 年 察哈尔(今乌兰察布市境内)

后金天聪二年(明崇祯元年,1628年)二月,皇太极带领幼弟多尔衮多铎亲征察哈尔所属的多罗特部,进至敖木伦地方,俘获一万一千二百人。因敖木伦大捷,多尔衮被赐号墨尔根戴青,多铎赐号额尔克楚虎尔。八月,皇太极与喀喇沁议和,九月调科尔沁、喀喇沁、敖汉、奈曼及喀尔喀诸部兵来会。九月六日,后金大军出征察哈尔,二十日进击席尔哈、席伯图、英、汤等处,俱下。第二天追至兴安岭,获人畜无计其数。十月中旬胜利而归。这次出征,后金既打击了大敌察哈尔部,也进一步巩固了对已归服的蒙古诸部的统治。不久,皇太极派阿什达尔汉到这些地方宣敕,以后如征察哈尔,凡管旗诸贝勒年七十以下,十三以上,俱从征,违者罚马驼,不至约会之地者也罚马。

施反间计,除袁崇焕

1629 年 京师(今北京市)

后金天聪三年(明崇祯二年,1629年)十月至天聪四年(明崇祯三年,1630年)正月,皇太极率军从蒙古突入内地,明朝督师袁崇焕统领诸路援军,阻后金军于广渠、德胜等门外。皇太极攻打北京失利受挫,遂施反间计,中伤袁崇焕。皇太极对这个屡次阻挠后金军事行动兼杀父之仇的袁崇焕,尤其恨入骨髓。熟读《三国演义》的皇太极,运用“周瑜计赚蒋干”的方法,实施他的阴谋。这个阴谋中扮演蒋干角色的是两个被俘虏的明王朝宦官,他们听到后金卫士的对话。“今日撤兵。乃上计也。顷见上单骑向敌。敌有二人来见上,语良久乃去。意袁巡抚有密约。此事可立就矣。”两个宦官不久被放,回到北京,向朱由检告发。不但朱由检大大的震怒,几乎所有的官员都额手称庆叛徒的奸谋败露,使北京得免陷落。袁崇焕被捕,在舆论沸腾中,次年八月,崇祯帝凌迟处死袁崇焕,受到磔刑处死。出自《清太宗实录》。

振兴文教,限制满贵族

1629 年 - 1632 年 盛京(今沈阳市)

皇太极本人有很好的文化素养,这时他推行了振兴文教的措施。天聪三年(明崇祯二年,1629年)首先提出“以武功戡乱,以文教佐太平”,一改其父努尔哈赤屠杀文人的政策,并于当年进行考试,选取了满、汉、蒙古生员二百人。皇太极继位后,首提“以武功戡乱,以文教佐太平”,并规定从天聪六年(明崇祯五年,1632年)起,凡贝勒大臣子弟年十五以下,八岁以上,俱令读书。他派人丈量土地,将“各处余地”归公,发给民户耕种,不许旗主、贵族再立庄田。这些措施,使满族贵族的特权受到一定制约,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同时,他极力学习汉族文化,命儒臣翻译汉字书籍。

天聪六年(明崇祯五年,1632年)正月,废除与三大贝勒共理朝政的旧制,仿明制,设内三院,六部。“停王贝勒领部院事”,独主政务,又设都察院和理藩院,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备的国家机构,集中了汗权,加强了专制统治。

称帝改元,定国号为大清

1636 年 盛京(今沈阳市)

天聪十年(明崇祯九年,1636年),萨哈廉让诸贝勒检讨过去,表示今后忠诚效力,皇太极答应可以考虑了。皇太极以“早正尊号”征询汉官儒臣的意见,鲍承先、宁完我、范文程、罗绣锦等都表示赞成。萨哈廉召集诸贝勒各书誓词,向皇太极效忠。“外藩”诸贝勒闻讯也请求上尊号,皇太极同意了。上尊号的准备活动至天聪十年三月末大体就绪。崇德元年(明崇祯九年,1636年)五月(1636年5月后改元崇德)称帝,定国号“大清”,改元崇德,改族名女真为满洲,其后将主要兵力用于对明战争。同年三月,皇太极改文馆为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从文馆到内三院,虽任职者均为大学士、学士,但分工更明确了,有的负责编考历史,有的起草敕谕及注释古今政事得失,还有的向皇帝进讲。崇德以后内三院的大学士、学士们对皇太极的决策有了更大的影响。

讨伐朝鲜,征服藩属朝鲜

1636 年 朝鲜半岛北部(今朝鲜境内)

崇德元年(明崇祯九年,1636年),皇太极以“朝鲜败盟逆命”为由,发兵讨伐。朝鲜国王李倧预料“朝夕被兵”,寄希望于明朝支援,这个想法落空了。清军于十二月十日渡鸭绿江,十三日抵安州,来势凶猛。第二年正月初七日,清军战胜朝鲜全罗、忠清两道援军,李倧逃到南汉山城,终称臣请罪。皇太极要求严惩朝鲜挑起衅端的大臣,同时造船发兵攻入江华岛,获朝鲜王妃、王子及阁臣等人。三十日,李倧亲至皇太极面前伏地请罪,史称“丁丑下城”。举行受降仪式后,当即留下其长子及次子为质,其余被俘妻子家口二百余人遣送还京。二月初二日,皇太极自朝鲜班师。   从此清朝代替明朝把朝鲜变成了藩属,朝鲜对清朝由以前的兄弟之称,更执藩臣之礼。不久阿济格领兵攻克皮岛,斩明将沈世魁等,彻底解除了清朝攻向关内的后顾之忧。

发动山海关入口之战

1636 年 - 1642 年 山海关(今秦皇岛市)、济南府(今济南市周边)

皇太极对明朝的军事行动仍因山海关的阻隔,分成为入口之战和关外之战。崇德年间一共发动了三次入口之战,每次作战都分出一部分兵力在关外,以为牵制。崇德元年(明崇祯九年,1636年)五月,第一次入口之战,皇太极派阿济格等领兵出战,俘人畜十七万九千八百二十,生擒总兵巢丕昌。崇德四年(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三月,第二次入口之战,清军渡运河,攻破山东济南府,克城败敌,俘人口二十五万余,四月凯旋。崇德七年(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皇太极发动了生前最后一次入口之战,这次军事行动,他提出注意明朝和农民军的动向及应采取合作的态度。在大胜利面前,皇太极仍坚持既定国策,不轻易冒险直捣山海关。终皇太极之世,清军不曾通过山海关,但却为后来清军入关扫清了道路。

亲征松锦大战,击败明朝

1640 年 锦州(今辽宁省境内)

崇德五年(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三月,清军兵力全部用于松锦大战。次年八月,皇太极见形势危急,不顾鼻子出血,经过六天急行军到了松山,   七月十九日到达锦州城北的戚家堡(辽宁锦县齐家堡),分军驻王宝山、壮镇台、寨儿山、长岭山、刘喜屯。皇太极大大鼓舞清军士气。他部署清军自乌忻河南至海,横截大路,绵亘驻营,再在高桥设伏,围追堵截,处处有备。二月十八日,清军入松山,生擒洪承畴。三月初八日,锦州城内的祖大寿被围一年后投降。四月,清军又攻克塔山、杏山,并毁二城。至此,松锦决战以清军胜利告终。此战歼灭明军五万余人,在降服松山、锦州后,清军占领了除宁远外的明朝关外全部城镇。

爱妃病逝,悲不自胜

1641 年 盛京(今沈阳市)

崇德六年(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九月,皇太极五十岁时,正在松锦前线,忽听宸妃病危,急忙赶回盛京,到时宸妃已死,皇太极悲不自胜。从此,皇太极身体变得虚弱,忽而昏迷,忽而减食,常常“圣躬违和”。当年十月初二日,他对诸王说:“山峻则崩,木高则折,年富则衰,此乃天特贻朕以忧也。”这流露出皇太极已为他年老体衰而不安了。皇太极一生娶了十五位妻子,而他最喜欢的是天聪八年娶的博尔济吉特氏,崇德元年封她为关雎宫宸妃。这位妻子贤淑文静,皇太极和她颇恩爱,婚后曾生一子,皇太极高兴至极,为此发布了大清第一道大赦令。

去世于盛京

1643年9月21日 盛京(今沈阳市)

崇德六年(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以后,皇太极因身体不好,曾发布过大赦令,也减少了处理日常事务的负担,甚至做过祈祷。清崇德八年八月初九日(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9月21日)入关前夕,皇太极脑中风猝死于盛京后宫,年52岁,后葬于沈阳昭陵(今沈阳市北陵公园北)。由于死前未立继承人,其弟睿亲王多尔衮与长子豪格争位不下,彼此陈兵示威。最终多尔衮独排众议,拥立庄妃的六岁儿子福临,是为清世祖,改元顺治。后来顺治帝谥皇太极为太宗文皇帝。谥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文皇帝,后累加谥为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庙号太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