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初群星璀璨的功臣谱系中,曹参以“萧规曹随”的典故被后世铭记。这位从沛县狱掾起步的武将,用战场上的刀光剑影与朝堂上的黄老智慧,书写了一段独特的传奇人生。
一、从典狱长到开国元勋:战场上的破阵先锋
曹参的军事生涯始于秦二世元年的沛县起兵。作为刘邦的同乡,他以中涓身份随军征战,在反秦灭楚的战争中屡建奇功。据《史记》记载,曹参率军攻下二国、一百二十二县,俘获诸侯王二人、丞相三人、将军六人,其战功仅次于萧何。
典型战例:
雍丘之战:曹参率军攻打秦国三川郡郡守李由,在雍丘西门斩杀李由,此战成为楚汉战争中的经典战役。
齐国平定战:作为韩信的副将,曹参参与击溃齐国历下军队,攻占临淄,随后在上假密大败龙且,斩杀其部将周兰,平定齐国七十余县。
楚汉决战:在垓下之战中,曹参率军包围项羽,为汉军最终胜利奠定基础。
这些战绩使曹参在刘邦定鼎长安后获封平阳侯,食邑一万零六百三十户,位列功臣榜第二。
二、治国方略的“无为”智慧:从齐相到汉相的转型
汉高祖六年,曹参被任命为齐国相国,辅佐齐王刘肥。面对战后百废待兴的局面,他采用胶西盖公的黄老学说,主张“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这种“无为而治”的理念使齐国九年大治,百姓称其为贤相。
关键转折:
萧何临终举荐:前193年,萧何病重时向汉惠帝推荐曹参为相,称“独曹参可”。曹参闻讯即令门客整理行装,预言自己将入朝为相。
萧规曹随的实践:继任相国后,曹参完全遵循萧何制定的法令,挑选质朴厚道的官吏,斥退追求虚名的文士。他每日饮酒作乐,看似怠政,实则通过“不折腾”维护政策连续性。
狱市治理哲学:曹参临行前嘱咐继任齐相:“慎勿干涉狱市。”他认为狱市是善恶并存的场所,过度干预会破坏社会平衡。这种治理智慧体现了道家“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
三、历史评价的双重维度:从战场猛将到治国贤相
曹参的形象在历史记载中呈现出鲜明对比:
军事才能:司马迁在《史记》中详述其战功,称其“身被七十余创,攻城略地,功最多”。
政治智慧:班固在《汉书》中评价他“参为汉相国,清静极言合道,百姓歌之”。
文化影响:唐代诗人张耒在《次韵渊明饮酒诗》中赞其“四海付醇酒,和气薰醉人”,将曹参的治国理念升华为文化符号。
历史细节:
曹参与萧何曾因功臣排序产生隔阂,但萧何临终仍推荐曹参,展现公心。
曹参去世后,其子曹窋顺利袭爵,家族显赫数十年,直至曾孙曹寿迎娶平阳公主。
吕后曾评价:“曹参在,吾弟封王难。”侧面反映其政治影响力。
四、结局:平淡中的永恒
前189年,曹参在相国任上去世,谥号“懿”。他的离世没有天象异动,没有临终托孤,只有案头未批的公文和堆满的《汉律》。这种平淡的结局,恰如他三年相国生涯的风格——不张扬、不折腾,却为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础。
历史启示:
转型智慧:曹参从武将到文臣的成功转型,证明能力边界可以突破。
政策连续性:“萧规曹随”揭示改革需要稳定的环境。
治理哲学:黄老之学的“无为”不是消极怠政,而是尊重客观规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