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楚汉相争的烽火中,西楚霸王项羽麾下曾有一员以勇猛著称的将领——龙且。他的一生如流星划过夜空,既在东阿破秦、淮南败英布等战役中书写辉煌,又在潍水之战中因轻敌败于韩信,成为楚汉战争格局转变的关键节点。这位项羽“从小一起长大”的兄弟,其军事生涯与命运转折,深刻揭示了古代战争中谋略与性格的双重博弈。
一、龙且的军事崛起:从项梁司马到西楚悍将
龙且的军事生涯始于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彼时,项梁、项羽叔侄在会稽起兵反秦,龙且以司马身份随军征战,在东阿(今山东阳谷)与秦将章邯展开决战。此役中,龙且与项梁、田荣合军,以精锐之师突破秦军防线,斩杀齐王田儋、魏王魏咎,为楚军开辟中原战场奠定基础。项梁战死后,龙且转投项羽,成为其最信任的将领之一。
汉二年(公元前205年),龙且的军事才能迎来首次独立考验。当九江王英布背叛项羽、投靠刘邦时,项羽派龙且率十万大军讨伐。面对以勇猛闻名的英布,龙且在淮南(今安徽中北部)展开激战,最终大破英布军,迫使其逃亡至汉营。此战不仅巩固了项羽在江淮地区的统治,更让龙且跻身西楚顶级将领之列。
二、潍水之战:轻敌与谋略的致命碰撞
汉四年(公元前203年),龙且的命运在潍水(今山东潍坊境内)迎来转折。当时,韩信已攻占魏、赵、齐三国,直逼楚国核心区。项羽为挽救战局,派龙且率二十万大军北上援齐,与韩信的数万汉军对峙于潍水两岸。
(一)战前谋略:韩信的“水攻”布局
韩信深知龙且“勇而无谋”的性格弱点,提前在潍水上游用沙袋筑坝截流,制造出“干河床”的假象。同时,他派小股部队佯装败退,引诱龙且渡河追击。这一计策的核心在于利用龙且对韩信的轻视——龙且曾言:“韩信易与耳”,认为其不过是个“胯下之辱”的懦夫。
(二)战场转折:水淹楚军的致命一击
当龙且率军渡至潍水中流时,韩信下令掘开沙袋。汹涌的河水瞬间冲垮楚军阵型,将二十万大军分割为两岸。汉军趁机发起总攻,御使大夫灌婴率领的骑兵精锐直取龙且本阵。龙且虽奋力抵抗,终因兵力悬殊、阵型混乱被杀。此役中,楚军“半渡而击”的战术被完全破解,二十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齐国故地尽归汉军。
三、败因剖析:性格、谋略与时代的三重困境
龙且的败亡并非偶然,而是性格缺陷、谋略短板与时代变革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骄兵必败:轻敌心态的致命代价
龙且对韩信的轻视源于两方面:一是韩信早年“胯下之辱”的经历,让龙且认为其缺乏胆魄;二是自身战功赫赫的自信。然而,他忽视了韩信在魏、赵、齐战场上的连战连捷,更未意识到对方已从“执戟郎中”蜕变为战略大师。这种轻敌心态直接导致其放弃坚守策略,选择冒险渡河。
(二)谋略短板:战术僵化与应变不足
相比韩信“因势利导”的灵活用兵,龙且的战术体系显得僵化。他迷信“正面决战”的传统模式,对韩信的“水攻”毫无防备。当谋士提出“坚壁清野、断其粮道”的持久战策略时,龙且因急于求成而拒绝,最终陷入被动。此外,他对地理环境的利用也远不如韩信——韩信通过沙袋截流改变战场形态,而龙且却对水势变化毫无察觉。
(三)时代变革:从勇将到统帅的转型失败
楚汉之际,战争形态已从“以力破巧”转向“以谋制胜”。项羽、龙且等勇将代表的旧式军事思维,逐渐被韩信、张良等谋略家取代。龙且虽为猛将,却缺乏统帅全局的能力。他未能建立有效的情报系统,对韩信的战术意图一无所知;也未构建多层次防御体系,导致二十万大军在单一战场被全歼。这种转型失败,使其成为时代变革的牺牲品。
四、历史回响:潍水之战的深远影响
龙且的败亡对楚汉战争格局产生决定性影响。此战后,楚军丧失二十万精锐,项羽被迫与刘邦签订“鸿沟之盟”,失去战略主动权。明代学者胡应麟评价:“龙且死,而西楚无善战之将矣”,道出了龙且之死对西楚军事体系的摧毁性打击。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龙且的命运折射出古代战争中“勇”与“谋”的永恒博弈。当项羽在垓下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或许也意识到:仅靠个人勇武已无法挽救一个时代。而龙且的潍水败亡,正是这一历史趋势的缩影——在谋略与制度创新面前,单纯的军事勇力终将沦为过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