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 唐朝

太平公主与上官婉儿关系亲密并非情敌

作者:Marshall2022-05-28      来源:爱上历史

武则天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儿——在七世纪末到八世纪初的30多年里,这三个女人的光辉笼罩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帝国的天空。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儿都死于李隆基之手,标志着女性彻底退出了唐代政治舞台。

2013年秋,随着上官婉儿墓的发现,1300年前的尘封往事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2013年8月底,考古工作者在陕西咸阳发掘一座唐代墓葬,擦去泥土的墓志盖上的字迹令所有在场人员异常兴奋——“大唐故昭容上官氏铭”,在唐代做过昭容而又姓上官的人只有一个,那就是上官婉儿。

其中墓志由高质量的青石打造,呈正方形,高广皆约75厘米,在唐代墓志中可以算作大型墓志。墓志盖面和志石四侧减地线刻牡丹、忍冬、瑞兽、十二生肖,造型优美、錾刻精细,在唐代墓志线刻装饰图案中属难得的上乘之作。

墓志正文正书982字,措辞工稳,文采华丽,且书、刻俱佳,其书法风格用专家的话来说是“丰腴流美”,符合当时流行的书风。墓志序文记载了上官昭容的籍贯、世系(即父祖三代的名讳、官职、事迹等)、简要生平、死因、享年、葬时葬地等信息,序文后是不长的两段铭。

序文描述上官昭容出身名门(其祖父上官仪曾任唐高宗宰相),自幼聪颖,才能出众,特别在对待逆党韦皇后和安乐公主的态度上,始终保持正确的立场并与其斗争。最后在政变中“遽冒铦锋,亡身于仓卒之际”。她的墓葬是睿宗皇帝下制修建并予以礼葬。

墓志文中最关键的话紧接着皇帝制命出现,曰:“太平公主哀伤,赙赠绢五百匹,遣使吊祭,词旨绸缪。”

按照唐代墓志撰写的惯例,撰文者大多会在序文末尾对出资制作墓志的请托人(一般是志主的子女或家庭重要成员)点名奉承一番,以昭显后者的孝友或慷慨。《唐昭容上官氏墓志》文面上的请托人是当时的睿宗皇帝,但是接下来特意交代太平公主痛惜上官婉儿之死的感情。

因此可以据此认为,上官婉儿的礼葬,完全是出于太平公主游说唐睿宗的结果,而实际上葬礼的资助者也正是这位当时说一不二的大唐公主。据史载,李旦在位期间,太平公主还曾劝说李旦下旨,搜集编撰上官婉儿的著作,保留了这位才女的作品。

太平公主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她与上官婉儿之间的关系又如何?

首先,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儿很可能关系密切。根据太平公主的初嫁年代可以断定两人同龄,而且同时在皇宫中长大。上官婉儿十三岁被武则天擢为才人,之后一直在女皇身边做“秘书”,而太平公主又是武则天最心爱的女儿,两人具备频繁接触的条件。

其次,两人很可能具有相同政见并相互利用。上官婉儿曾与武氏过从甚密,而太平公主的第二任驸马武攸暨正是武氏家族成员。太平公主不可能不了解上官婉儿的地位与才能,在政治斗争中拉拢她作为自己的羽翼是明智的选择。

然而李隆基完全洞悉这一系列复杂的人际关系】。史书上明确记载,李隆基发动政变首先获得了太平公主的支持。但是令她始料未及的是,她这个年轻的侄子正在下一盘很大的棋——李隆基在翦除韦氏势力的同时,也在计划着逐步削弱太平公主的势力。

李隆基固然恨上官婉儿勾结武氏残害李氏的行径,但在政治博弈中,仇恨是不能作为行动的理由的,就如同亲情不能阻止杀戮的刀剑一样,这种例子在李隆基之前的唐代已经不胜枚举了。破解太平与上官的联手,使其无法威胁到自己今后的地位,这才是李隆基杀上官婉儿不足为外人道的动机。

太平公主在听闻上官婉儿死讯时,她极有可能是落了几滴眼泪的,即使是哭给别人看,也是必须的。所有李氏宗亲都恨上官婉儿,而太平公主当时在李氏皇族中仅次于睿宗皇帝排名第二,不能公开批判李隆基的行为。

她对这个得到她同意发动政变的侄儿表达不满的唯一方式,是通过她的哥哥为上官婉儿正名并批准为她举行葬礼。

从此,上官昭容被认定为太平公主派系。要知道,上官婉儿当年大兴文学,提拔了一大批有才能的文人。太平公主借拉拢死去的上官婉儿表明态度,也能让这些人为她效力。

太平公主对死于李隆基之手的上官昭容高调示好,还命人收集她的遗作编纂为二十卷的《上官昭容文集》,已经公开承认上官婉儿是她一党,那么在太平公主被扣上“谋逆”的帽子之后,已经死去的上官婉儿仍然逃不脱叛党的命运。

延和元年(712年)八月唐睿宗传位于太子李隆基;先天二年(713年)七月,太平公主因谋逆被赐死。玄宗皇帝下令平毁驸马武攸暨墓,目的是让太平公主死无葬身之地。

在八世纪的初页,毁墓和建新墓似乎成了掌权者发泄怨愤和表达态度的极端方式,这种行为背后的政治因素纠缠着几代人对绝对权力的欲望。

因此,通过对上官昭容墓志的解读提出“唐玄宗因认定上官昭容是太平公主一党而毁其墓”的进一步推断,考古资料和历史记载形成了证据链,所以被专家普遍认可。

武则天 李隆基

上一个: 为何武则天初次侍寝就被唐太宗李世民封为才人

下一个: 韩愈一诗道破太平公主失败原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