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 唐朝

张柬之:大器晚成的唐室中兴名相

作者:Marshall2025-07-23      来源:爱上历史

张柬之(625年—706年),字孟将,襄州襄阳(今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人,是唐朝武则天时期至唐中宗时期的关键政治人物。他以八旬高龄发动“神龙政变”,迫使武则天退位,恢复李唐国号,成为扭转历史进程的核心推手。其一生跨越科举仕途、地方治理、中央权谋与政治斗争,最终以悲剧收场,却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早年经历:从太学生到监察御史的蛰伏

张柬之自幼涉猎经史,补缺为太学生,国子祭酒令狐德棻对其才华赞誉有加,称其“异其才,以王佐期之”。然而,他的仕途初期并不顺遂。中进士后,他仅任清源县丞一职,长期在地方基层历练。直到永昌元年(689年),年逾六旬的张柬之以贤良方正科入试,在千余名应试者中脱颖而出,被擢升为监察御史,才正式开启中央仕途。

此后,他因直言劝谏武则天,反对皇室郡王娶胡女和亲,触怒女皇,被贬为合州、蜀州刺史,后又任荆州长史。在地方任职期间,张柬之展现出卓越的治理才能与政治远见。例如,他针对姚州(今云南姚安)的治理问题,多次上书武则天,指出当地官员腐败、赋税不上供、兵力空虚等问题,建议撤销姚州建制,将其纳入巂州都督府管辖,并废除泸南诸镇,在泸北设关驻防。尽管其建议未被采纳,但足见其对边疆治理的深刻思考。

仕途转折:狄仁杰举荐与宰相之路

张柬之的命运在长安年间(701年—704年)迎来重大转折。当时,武则天向宰相狄仁杰询问治国贤才,狄仁杰力荐张柬之,称其“虽年老,却是宰相之才”。武则天随即召张柬之任洛州司马,但狄仁杰认为此职未能充分发挥其才能,再次举荐。最终,张柬之被擢升为司刑少卿、秋官侍郎,后晋升为凤阁侍郎,正式跻身宰相行列。

狄仁杰的举荐不仅改变了张柬之的仕途轨迹,更深刻影响了唐朝的政治格局。狄仁杰曾对武则天说:“荆州长史张柬之虽老,宰相才也。用之,他日必为国家尽心竭力。”这一评价成为张柬之仕途腾飞的关键。而张柬之的崛起,也为后来“神龙政变”埋下了伏笔。

神龙政变:以硬对硬的权力博弈

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病重,长期把持朝政的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趁机专权,引发朝野不满。张柬之敏锐察觉到政治局势的微妙变化,决定联合桓彦范、敬晖、崔玄暐、袁恕己等人发动政变,恢复李唐国号。

政变前,张柬之进行了周密的部署。他先策反镇守宫城北门二十余年的禁军首领李多祚,获得宿卫禁军的支持;又安排桓彦范秘密联络太子李显,争取皇室支持;同时,将荆州长史杨元琰调任羽林军将军,控制京城军权。一切准备就绪后,张柬之率左右羽林军五百余人突入玄武门,斩杀张易之、张昌宗兄弟,随后包围武则天寝宫长生殿。

面对武则天的厉声质问,张柬之毫不退缩,以强硬态度回应:“张易之、张昌宗谋反,臣等奉太子令入诛二逆,恐致漏泄,故不敢预闻……天意人心,久归太子,臣等不忘太宗、天皇厚恩,故奉太子诛贼,愿陛下即传位太子。”武则天虽不甘心退位,但在刀光剑影的逼迫下,最终被迫同意传位给李显。次日,李显复位,唐朝国号得以恢复。

功成身退:从权倾朝野到流放边疆

“神龙政变”成功后,张柬之因功擢升为天官尚书,封汉阳郡公,后升任汉阳王,并兼任中书令,成为唐朝最高决策层的核心人物。然而,他的政治生涯并未因此走向坦途。

政变后,武则天之侄武三思与韦皇后勾结,诬陷张柬之等五位政变功臣“诬陷韦后”,并通过唐中宗颁布诏令,将五大臣流放边疆。张柬之先被贬为襄州刺史,后又被流放泷州(今广东罗定)。在流放途中,他忧愤交加,最终于神龙二年(706年)病逝,享年八十二岁。

历史评价:功过交织的复杂遗产

张柬之的一生,是功过交织、充满争议的一生。从历史贡献来看,他发动“神龙政变”,结束了武则天晚年政治的混乱局面,恢复了李唐国号,为唐朝中期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宋代诗人徐钧曾作诗赞誉:“八十衰翁气尚存,挥戈一整旧乾坤。惜哉千载多遗恨,馀烬犹存竟燎原。”

然而,张柬之的政治生涯也存在明显局限。他在政变后未能彻底清除武氏势力,导致武三思与韦皇后继续把持朝政,为后来的“景龙之变”埋下隐患。此外,他在流放期间未能有效组织反抗,最终含恨而终,也反映出其政治手腕的不足。

武则天

上一个: 为何武则天初次侍寝就被唐太宗李世民封为才人

下一个: 唐能平定吐谷浑的原因:战略、战术与政治智慧的完美结合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