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 明朝

萨尔浒之战最后的结果是什么?有何影响

作者:Marshall2022-02-22      来源:爱上历史

萨尔浒之战:明朝损失5万大军,为清军入关埋下伏笔! 接下来听听历史资料小编讲一讲他的一些故事。

明清战争(1618年—1683年),战争的双方,一为明朝,一为后金(清朝),间或涉及李自成张献忠等势力。明清战争是指在清朝兴起和明朝灭亡的过程中,明清之间发生的多次战争。其中,就萨尔浒之战,就是后金(清朝)和明朝之间的一场关键战役。之所以强调这是一场“关键战役”,是因为此战役是明清战争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是明清兴亡史上一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争,是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在萨尔浒之战中,努尔哈赤的后金只有6万军,却奇迹般地击败了明朝11万大军,从而奠定了清朝基业。那么,问题来了,6万大军击败11万军,努尔哈赤是怎么做到的呢?

首先,根据《明史》、《清史稿》等史料的记载,萨尔浒战役发生于公元1619年(明万历四十七年,后金天命四年)二到三月间,地点是在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大伙房水库附近),以及萨尔浒附近地区,交战的双方是后金和明朝两大势力。此战,也是明朝与后金辽东战争中的战略决战。在萨尔浒之战中,后金一方的努尔哈赤只有6万兵力,与此相对应的是,虽然明朝总的兵力至少有数十万,但是,在这场战役中,明朝大约投入了11万大军。当然,即便是11万大军,已经大约是后金兵力的两倍了。并且,在明朝万历年间,明朝士兵的作战能力远非崇祯后期可以比较。综合作战能力和兵力数量来看,明朝大军无疑占据了优势,而后金则处在劣势一方。

但是,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任何战役的胜负,都不会完全取决于双方的兵力规模,比如在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昆阳之战、鄱阳湖之战等经典战役,反而是兵力较少的一方取得了胜利。所以,战场上的其他因素,比如士兵的作战意志力,主帅的指挥水平等,自然也会对战役的走向形成影响。在萨尔浒战役中,后金创立者努尔哈赤决定采取“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方针,对于努尔哈赤口中的“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可以理解为“集中兵力,以此对敌方各个歼灭”。在这一作战策略的指导下,6万后金士兵在作战指挥上集中兵力、各个击破,5天之内连破三路明军,歼灭明军约5万人。

同时,除了歼灭5万左右的明朝士兵,后金士兵还从对方手中缴获了大量物资。对此,在萨尔浒之战中,明朝兵分四路,在三路大军被击溃后,行动迟缓的李如柏一路侥幸败退,没有遭到毁灭式地打击。由此,非常明显的是,明朝兵分四路的策略,显然为后金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创造了有利条件。换而言之,如果明朝这11万大军集中在一起的话,即便遭遇失败,很可能也不会付出这么大的伤亡代价。对于萨尔浒之战中明朝大军的惨败,不少影视剧都予以体现过,比如在电影《绣春刀II:修罗战场》中的开头,就是萨尔浒之战的场景。在电影中,张译饰演的陆文昭就表示“几万条人命,割草一般就没了”。

最后,而在萨尔浒之战中,明朝大军确实溃败地太快了,也即努尔哈赤只用了5天时间,就歼灭了明军约5万人。反之,明朝大军的机动能力不足,各路大军之间缺乏配合,也是其遭遇失败的重要原因。对此,在笔者看来,这体现出后金大军的机动能力要远胜明朝大军,这也是明清战争中,后金(清朝)士兵的特点之一了。总的来说,萨尔浒大战以后金全胜、明军大败而结束。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因为精锐力量的损失殆尽,明朝在辽东战场上只能转入到战略防御阶段,而后金(清朝)一方则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得以对明朝在辽东的城池不断进攻。所以,这场战役的胜利,可谓奠定了清朝的基业。进一步来说,这也符合明朝的灭亡,始于万历的说法,也即虽然清朝逐渐取代明朝,发生于崇祯皇帝在位期间。但是,实际上,在万历皇帝的在位后期,后金已经崛起,甚至掌握了辽东战场的战略优势了。对此,你怎么看呢?

张献忠 李自成

上一个: 明朝服饰之锦衣卫服饰:中国古代最帅公务员制服

下一个: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在经济、文化与社会政策方面有哪些贡献?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