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989年9月17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出生于徐州(今江苏徐州),一说出生于真定府(今河北正定),籍贯苏州吴县(今属江苏苏州),是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和卓越的政绩,成为后世敬仰的楷模。
寒门苦读,志存高远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谢氏改嫁长山朱氏,他随之改名为朱说。少年时期,范仲淹生活艰苦,寄居醴泉寺读书时,每日仅以冷粥腌菜充饥,将粥冷却后划为四块,早晚各取两块,这种“断齑画粥”的苦读精神,成为后世励志的典范。他深知唯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于是发奋图强,五年未解衣就寝,仅以冷水提神,最终在27岁时以朱说的名字考中进士,开启了他的仕途生涯。
政绩斐然,心系百姓
范仲淹入仕后,始终将百姓的疾苦放在首位。在泰州任盐仓官时,他看到海潮灾害严重,便上书建议重修海堤。天圣二年(1024年),他征集兵夫兴筑海堰,历经艰难,建成了150里的捍海长堤,保障了盐场和农田的生产,当地百姓将海堰称为“范公堤”,以纪念他的功绩。在苏州任知州时,他组织民众疏通河渠、兴修水利,成功解决了水患问题,还开辟自己的居所“南园之地”为郡学,传播文教,造福一方。
戍边御敌,智勇双全
康定元年(1040年),西夏侵扰宋朝边境,范仲淹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负责西北边防。他采取“屯田久守”的方针,在边境地区实行军事屯田,让士兵参与农业生产,既保障了军队的粮食供应,又减轻了军队对当地社会的负担。同时,他改革军制,将宋军分散的指挥体系整合为训练有素的“将兵制”,并推行“蕃汉相杂”政策,联合少数民族巩固边防。他修筑堡寨、发展农业,使西北边疆由被动防御转为主动经营,史称“边境晏然”。范仲淹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使西夏军队对他闻风丧胆,羌人尊称他为“龙图老子”,并流传着“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的歌谣。
庆历新政,改革先锋
庆历三年(1043年),宋仁宗召回范仲淹,授枢密副使,后拜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他针对北宋面临的诸多问题,如官僚机构臃肿、贪污腐败、土地兼并等,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等十项改革主张。这些措施旨在整顿吏治、科举和教育,虽然新政因触动了保守派利益而最终失败,但它为后来的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开启了北宋的改革先声。
文学成就,影响深远
范仲淹的文学成就也颇为突出,他的散文、诗词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他的散文名篇《岳阳楼记》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传世,成为千古绝唱。他的诗词创作也风格独特,如《渔家傲·秋思》开宋词豪放先河,展现了边塞将士的艰辛与豪情;《江上渔者》则关注民生疾苦,体现了他的忧民情怀。
清廉家风,世代传承
范仲淹不仅自己一生清廉节俭,还特别注重教育孩子也要生活俭朴。他常以俭廉率家人,要求家人畏名教、励廉耻、知荣辱、积养成名。他的子孙后代也深受其影响,范纯仁、范纯礼等儿子都成为一代名臣,范氏家族更是人才辈出,成为后世学习的典范。
范仲淹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情怀和卓越的政治、军事、文学成就,成为北宋时期的一代名臣。他的事迹和精神激励着无数后人,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