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桧(1090年—1155年),字会之,江宁(今江苏南京)人,生于黄州(一说古县,即今广西永福),是中国历史上南宋初年臭名昭著的宰相,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奸臣之一。他的一生,充满了对权力的追逐、对忠良的陷害以及对国家利益的出卖,其恶行被历史铭记,遗臭万年。
早年经历:从抗金志士到变节降敌
秦桧早年并非一开始就是卖国求荣之徒。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秦桧进士及第,又中词学兼茂科,任太学学正,开始步入仕途。宋钦宗时,他历任左司谏、御史中丞。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包围京师汴京(今河南开封),派使索求三镇,秦桧上书言兵机四事,主张召百官详细讨论、加强守备、将金使安置城外、最多割燕山一路之地,展现出一定的抗金决心。当金军欲立张邦昌为帝时,秦桧进议状,主张另立宋宗室为帝,试图保存赵氏江山。
然而,靖康二年(1127年),汴京失守,宋徽宗、宋钦宗被废为庶人,秦桧随徽、钦二帝一起被金军拘往北方。在金国,秦桧的态度发生了巨大转变。他被金太宗之弟完颜昌(挞懒)信用,开始大倡和议,成为金廷的鹰犬。建炎四年(1130年),挞懒率兵进攻山阳(今江苏淮安),秦桧随军同行。同年十月,秦桧携家眷离开金营,取道涟水军水砦,返回行都临安(今杭州)。他自称杀了监视自己的金兵,抢了小船逃回,但朝臣多持怀疑态度。不过,宰相范宗尹、枢密院李回与秦桧关系要好,竭力保荐他的忠心,秦桧也因此得以入朝为官。
权臣之路:迎合高宗,独揽大权
秦桧归宋后,迅速获得了宋高宗的信任。他返朝入对时,提出“如欲天下无事,南自南,北自北”的南北分治方略,并呈上草拟的和议书。宋高宗认为秦桧忠心可嘉,任命其为礼部尚书,秦桧的随从也都改为京官,就连船工孙靖也补官为承信郎。此后,秦桧的仕途一帆风顺。
绍兴元年(1131年)二月,秦桧升任参知政事。七月,范宗尹罢相,秦桧扬言“我有二策,可耸动天下”,却以“现在没有宰相,无法执行”为由拖延。八月,秦桧升任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首次拜相。然而,他的相位并未坐稳。绍兴二年(1132年),因专主和议、植党专权等行径,秦桧遭吕颐浩排挤,被罢为观文殿学士、提举江州太平观。
但秦桧并未就此退出政治舞台。绍兴五年(1135年),金太宗去世,挞懒主政,宋金终成和议。二月,秦桧复官为资政殿学士。此后,他一步步重新回到权力中心。绍兴七年(1137年),秦桧授枢密使;绍兴八年(1138年),复为宰相。此后,他长期独揽相权,加太师,进封魏国公。
恶行累累:陷害忠良,卖国求荣
秦桧执政期间,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和实现与金人议和的目的,不惜陷害忠良,打击抗战派。岳飞,这位南宋时期最为杰出的将领之一,率领岳家军英勇善战,多次击败金兵,收复了大片失地,成为了南宋人民心中的英雄。然而,秦桧深知岳飞的抗金志向坚定,是他与金人议和的最大障碍,于是开始策划陷害岳飞的阴谋。
绍兴十年(1140年),岳飞、韩世忠等军大举北伐,屡破金军,进逼开封。秦桧却怂恿宋高宗迫令班师,一天之内连续向岳飞发出十二道金牌,命令他班师回朝。岳飞回朝后,秦桧指使右谏大夫万俟卨向朝廷诬告岳飞,罗织了岳飞在金人进攻淮西时拥兵不救,还要放弃山阳等许多罪名。他们又唆使何铸、罗汝楫等官员先后上书弹劾岳飞。岳飞见群奸联手攻他,便连续上书请求辞职,但秦桧仍不肯罢休。他煽动与岳飞不和的张俊诬告岳飞的部将张宪阴谋兵变,策划归还岳飞兵权。宋高宗一听岳飞有兵变的危险,十分震怒,秦桧乘机将岳飞和他的儿子岳云、部将张宪抓进监狱。在狱中,秦桧命人对岳飞等人严刑拷打,试图逼迫他们认罪,但岳飞等人始终坚贞不屈。最终,秦桧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秘密杀害于狱中,岳云、张宪同时被害。
除了陷害岳飞,秦桧还极力贬斥其他抗战派将领,如张浚、赵鼎等,独揽相权,排除异己。他促成绍兴和议,规定南宋对金称臣、纳贡、割地,还不得以无罪去首相,使得秦桧得以长期当权。他的这些行为,严重损害了国家的利益和民族的尊严,让南宋在金人的压迫下更加屈辱地生存。
历史评价:遗臭万年,警钟长鸣
秦桧的所作所为,遭到了后世史家的严厉批判。《宋史》将秦桧列入《奸臣传》,认为他“包藏祸心,倡和误国”。他的陷害岳飞之举尤其受到唾骂,秦桧夫妇跪像至今仍在岳飞墓内,成为人们唾弃的对象。“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这副对联生动地表达了历史对岳飞和秦桧的不同评价。
秦桧的一生,是一个从抗金志士堕落为卖国奸臣的典型。他的故事警示着我们,在国家利益和民族大义面前,任何个人的私利和权谋都显得微不足道。我们应该以史为鉴,坚定地维护国家的尊严和民族的利益,绝不能让像秦桧这样的奸臣再次得逞,让历史的悲剧重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