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宋的历史风云中,秦桧作为臭名昭著的奸臣,以“莫须有”罪名陷害岳飞,遭后世唾骂。然而,他的孙子秦钜却走上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以忠勇抗金,书写了一段令人动容的家族传奇。
逆境中成长,心怀报国之志
秦钜并非秦桧的直系血脉,其祖父秦熺是秦桧的养子。秦桧家族在南宋虽权势滔天,但秦桧的恶行也让家族背负了沉重的骂名。秦钜成长于这样的环境中,却并未被家族的污点所腐蚀。他自幼聪明好学,文武兼备,为人善良淳朴且正直,对秦桧等祖辈的行为深感痛恨,立志要做像岳飞一样精忠报国之人。
尽管家族名声不佳,秦钜在官场上一直不得志,仅担任蕲州通判这一从七品或正八品的小官,但他始终尽职尽责,从未放弃报国的理想。这种在逆境中坚守自我的品质,为他日后的抗金壮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临危受命,积极备战御敌
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金兵再度南侵,南宋朝廷上下一片恐慌。宋宁宗召集群臣商议抗金对策,老臣赵放力荐秦钜,称其“文武兼备,报国心切,可当大任”。然而,这一提议遭到众人反对,只因秦钜是秦桧的曾孙。赵放据理力争,认为人各有志,不能以先人的好坏来判断后人。最终,宋宁宗采取折中办法,封秦钜为蕲州通判兼领守备事务。
蕲州是战略要地,秦钜深知其重要性。他一到任,便全身心投入到抗金准备工作中。一方面,他积极修缮防御工事,加固城墙,疏浚濠堑,准备瞭望高台;另一方面,他加紧训练士兵,提升军队战斗力。同时,他还积极储备粮草,组织民兵,为抵御金兵做好了充分准备。
英勇抗敌,血战到底守孤城
嘉定十四年(1221年)二月,十万金兵南下进攻蕲州。面对强敌,秦钜与郡守李诚之协力御敌。他们一面告急朝廷,求援于武昌、安庆等地;一面率领三千将士及全城百姓屯粮抗战,英勇杀敌。
战斗打响后,秦钜亲自登城督战,激励士兵奋勇杀敌。金兵多次发起猛烈进攻,均被秦钜等人击退。然而,由于双方力量悬殊,且援军迟迟未至,蕲州城在坚守一个多月后,终因寡不敌众而陷入危机。此时,应敌将领徐挥、常用二人胆怯,率兵开城出逃,金兵趁虚而入。
城破之际,秦钜率其亲随在巷内与金兵对战,伤亡惨重。他赶回府衙,命令差役刘迪点燃仓库,不给金兵留下钱粮。随后,他毅然决然地点火自焚,以身殉职。其家人也同他葬身火海,次子秦浚先往四祖山,兵至亟还,与弟秦瀈从父偕死。
忠烈千秋,青史留名昭后人
秦钜的英勇抗金事迹,赢得了后世的广泛赞誉。宋宁宗特赠秦钜五官、秘阁修撰,封义烈侯。当地百姓为了纪念这位英雄,在蕲州城为他建了庙,宋宁宗还亲自为其庙赐额,御题“褒忠”二字。
秦钜虽为秦桧之后,但他以自己的忠勇和牺牲,洗刷了家族的耻辱,为家族赢得了新的声誉。他与秦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展现了人性的光辉和家族传承中的另一种可能。他的故事激励着后人,无论出身如何,都应坚守正义,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