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文明的璀璨星河中,三星堆文化宛如一颗神秘而耀眼的星辰,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长久以来,关于三星堆居民族属的讨论不绝于耳,其中“三星堆是汉人吗”这一问题备受关注。通过对考古发现、文化特征等多方面的研究,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三星堆文化是汉族先民创造的文化,与华夏早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考古实证:与中原文化的紧密关联
从考古出土的器物来看,三星堆与中原文化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三星堆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玉器、陶器等文物,这些文物在器型、纹饰和制作工艺上,都与中原地区的文物有着诸多相似之处。
在青铜器方面,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尊、罍等器物,在造型上基本仿照了中原青铜器的同类器型,只是在纹饰风格上融入了古蜀人的独特创造。例如,在青铜器表面装饰的龙、虎、鸟、大眼兽面纹等神秘动物图像,既体现了古蜀人的想象力,又与我国南方青铜器系统有着密切的关系。此外,三星堆还出土了与中原二里头文化相似的镶有绿松石的铜牌饰、陶盉等器物,这些都留下了中原文化影响的深刻印记。
在玉器方面,三星堆出土的玉璋、玉璧、玉琮等玉器,与二里头、殷墟出土的玉器几乎如出一辙,都是用于祭祀的礼器。这些玉器的形制和功能,都表明三星堆文化与中原文化在宗教信仰和礼仪制度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共性。
文化传承:与华夏文明的同根同源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三星堆文化与华夏文明是一脉相承的。宝墩文化、三星堆文化和金沙文化构成了一个连续发展的文化序列,它们在器型、文化特征、神鸟崇拜、金器图像以及男性辫发等方面都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这充分证明了这三个文化之间存在着紧密的传承关系。
宝墩文化是三星堆文化的起源地,其年代大约在3700—4500年前。宝墩文化的发展为三星堆文化的兴起奠定了基础,而三星堆文化则在宝墩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壮大,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蜀文明。金沙文化则是三星堆文化的后续,它继承了三星堆文化的许多传统,并在某些方面有所创新和发展。
同时,三星堆文化与同时期的商朝文化也属于同一个大的文化类型。商朝人对青铜器和玉器的喜爱,与汉人先民如出一辙。而且,三星堆文明和金沙文明遗址中发现的玉琮,其形制与良渚玉器十分相似,这些都表明三星堆文化与华夏早期文化有着共同的源头和深厚的渊源。
历史文献:与汉族先民的紧密联系
历史文献也为三星堆居民是汉族先民提供了有力的佐证。文献传说“蜀国”的历史是从“蚕丛”开始的,而这次在三星堆遗址发现的丝绸,证实了这一传说的真实性。此外,考古学者对宝墩文化人祭坑中部分人骨进行体质人类学分析鉴定发现,营盘山的一些人类头颅具有典型的古代西北人群特征。
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甘肃青海黄河上游的羌人开始向东前进。他们主力进入河南、陕西、山西,成为华夏先民;支线向南下进入成都平原,建立了宝墩文化,随后发展出三星堆文化和金沙文化。留在甘肃青海的羌人一部分留在原地,还有一部分进入青藏地区成为藏族。藏出自羌,藏汉同源,这一点在近期的人类基因研究当中已经得到了证实。因此,三星堆文化先民与华夏先民祖先是一个群体,是汉族先民创造的文化。
民族融合:现代汉族的多元构成
有人认为,看着三星堆文化的人物形象,感觉和现代汉族长得不像。但需要明确的是,现代汉族是融合了百越、东夷等众多民族而形成的。最早期从甘青出发的那批早期汉人先民的长相,应该类似于现代的藏族。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之间不断交流、融合,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三星堆文化作为汉族先民创造的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展现了古蜀文明的独特魅力,也为研究中华民族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三星堆文化是汉族先民创造的文化,与华夏早期文化同根同源。考古发现、文化传承和历史文献等多方面的证据都表明,三星堆居民是汉族先民的一部分。我们应该以客观、科学的态度看待三星堆文化,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让这一古老的文明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