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洋务运动时期我们国家曾有一次轰轰烈烈送留学生留学的一个过程,这个就是大家所知道的以曾国藩、容闳先进的仁人志士倡议的,我们国家第一次赴美留学活动。这一次赴美留学是在同治十年(1871年)实现的,原来的计划是一百二十个小孩,分四批,一批三十人送到美国去学习,直接融入到美国社会,希望能够在这样的一个过程当中,培养出来的一些中国的精英,从而振兴清王朝。
同治十一年的时候,清政府陆续选派出第一批三十名穿着长袍马褂,梳着长辫子的中国孩子们赴美学习,同年八月十一日,任陈兰彬为监督、容闳为副监督,率领近代中国第一批留美学生,坐着轮船去美国了。
到了美国之后,没有受过“四书五经”禁锢桎梏的孩子,在这个盛行自由主义的国度里,没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思想一下子突然就解放了。在这个国家里,这一批学童自由的学习,自由的生活,虽然有一些人(主要是陈兰彬)在管理他们,但是他们思想的自由比生活在中国大地的当时人们的思想要自由多得多。
于是出现了这样的一些现象,很多孩子觉得他们跟美国的孩子不一样,于是他们宁可不穿长袍马褂了,换上美式服装,有的还大胆地剪掉了辫子。他们像其他美国的孩子一样学打棒球、踢足球、溜冰和骑脚踏车,也敢跟美国人去抡拳头,打架……
应该说自由对于孩子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这些现象引起了当时管理这些孩子的清朝的官员陈兰彬等人的注意。陈兰彬就认为孩子们洋化了,陈兰彬害怕了,孩子们把中国原有的文化都抛之脑后了,洋化了的孩子以后就会变成一个个洋鬼子,所以他不断的把一些不满的东西,消极的信息就传回了清政府。
当时大清王朝实际的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屡屡不断的接到一些有关孩子不断被洋化的这样事情的一些奏折。慈禧太后担心了,慈禧太后担心在哪儿呢?如果我辛辛苦苦地派出去的一百二十个孩子,这一百二十个孩子回国的时候,变成了洋鬼子,变成了大清王朝政权的掘墓人的话,那就没意义了。
所以慈禧在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巨变”的危殆时刻,没能够像俄国的彼得大帝和日本的明治天皇那样审时度势,睁开眼睛看世界,顺应历史和时代的潮流,励精图治,奋起直追,痛下决心,改造我们的文化,使之融入现代文化的大潮之中。
相反,她将一己的权力看得比国家、民族的利益和未来的发展还重要,顽固地坚持已经过时了的东西,没有把中国带入近代化的门槛。于是差不多坚持了将近十年的赴美留学活动从此中断,慈禧太后召回了所有当时在美国留学的留学生。这是她的悲剧,也是中国留学事业的悲剧,也是中华民族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