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吕后和武则天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资料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为什么吕后死后,吕家被清算,而武则天死后武家却没事?
吕后活着时,吕家的权势之大,足以抗衡皇族,但她一死,吕家就迅速土崩瓦解,并且,吕氏的 男男女女,还遭到了清算灭族。
而武则天在死后,武家的状况,却比吕家要好很多。
不仅武家族人大多得以保全,并且还有部分人照享荣华富贵,哪怕是经历了唐隆之变和先天之变,武家也没有被彻底清洗。
那么,同样是掌控大权的女人,同样也曾号令天下,为何在吕后和武则天死后,各自的娘家结局会如此不同呢?
问题的核心,其实就在于是否后继有人。
武则天称帝时,已然高龄67岁。
此时的她,除了有终于实现夙愿的满足感之外,最烦恼的,也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就是继承人问题。
把皇位传给谁,对当时的武则天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问题。
从情理上讲,武则天愿意传位给武家人,比如传给她的侄子武承嗣。
毕竟,侄子和自己血脉相通,而她奋斗了多半辈子,好不容易站到了这个位置上,如果再把皇位传给李家人,自己这几十年,岂不是白忙活了?
但如果真传位给武家人,按照当时的局势,武则天又做不到。
首先,朝堂上反对她这样做的人太多了,有不少大臣秉承的观点就是,可以支持武则天称帝当女皇,但坚决反对她把皇位传给武家人。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武则天强行把皇位传给侄子,必定阻力重重。
但传给李家人,武则天又着实不甘心,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她就继承人是谁这件事,一直犹豫不决。
而在此期间,发生的几件事,最终让武则天下定了决心。
一个是她的侄子武承嗣,为了让姑妈把皇位交给他,极尽阿谀奉承之事,溜须拍马、大颂功德,总之各种对武则天各种拍马屁,就为了讨武则天欢心。
虽说武承嗣的奉承,让武则天确实很受用,但武则天也了解,自己的侄子武承嗣这些年在外面没少得罪人。
并且,武承嗣仗着姑妈武则天的权势,大肆进行“去唐家子孙,诛大臣不附者”等行动,不仅李氏宗族不少被他所杀,就连朝中的部分大臣,也死在武承嗣的手中。
所以,武承嗣就成了李唐宗室和那些忠于李家的大臣眼中钉肉中刺,恨不得除之而后快。
这样的人,如果真把皇位交给他,那么未来,他能在大多数朝臣的反对下,坐稳这个皇位吗?怕是够呛。
更重要的是,武则天虽说年迈,但她一点都不糊涂,她也了解,自己的侄子除了溜须拍马和仗势欺人外,着实没什么能力。
因此,把皇位交给武承嗣,武则天还真不放心。
二来,当时朝中有几个大臣,不断劝说武则天,想让她放弃传位给武家人的想法,其中,宰相狄仁杰的一番话,提起了武则天的心窝里。
狄仁杰说,姑侄再亲,也亲不过母子,皇位交给儿子,那将来必定会配享太庙并受到供奉,但交给侄子,那可就不一定了,谁见过侄子当了天子后,还会把姑妈的牌位放在太庙里供奉的?
“且姑侄之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祔姑于庙者也。”---狄仁杰
正是这句话打动了武则天,最终,她经过深思熟虑,接受了狄仁杰等人的建议,决定将儿子李显立为太子。
至此,皇权再次回归李氏。
在此之后,也就是李显尚未正式登基之前,曾发生了武三思(武则天另一个侄子)走“二张(即武则天男宠张易之、张昌宗)”路线,插手朝政,导致李显的太子之位一度岌岌可危。
甚至,还因此引发了“神龙之变”,但好在有惊无险,武则天看到大势已去,最终将皇位禅让给了儿子李显。
公元705年,李显继承皇位,是为唐中宗。
可以说,李显的这个皇位,得来的那可真是颇为不易,但有一点不能否认的是,他的皇位法统继承于武则天。
也就是说,是武则天的最终决定,才得以让李显当上皇帝,仅凭这一点,他就不能对武家进行清算。
为什么呢?很简单,如果清算,李显该用什么理由?
说武家人篡位?那岂不是连自己的母亲武则天一起否定了?一旦这样,李显的皇位又从何而来?
所以,不对武家下手,既是肯定母亲的地位,又是肯定自己皇位的合法性。
还有,早在武则天没有去世前,也就是李显刚被立为太子时,李显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保证顺利继承皇位,同时也是为了向母亲示好,就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和武家人搞好关系。
而李显选择的办法十分直接,那就是和武家联姻。
比如,他把大女儿嫁给了武则天的侄孙武延基(武承嗣儿子),又把小女儿嫁给了武则天的另一个侄孙武崇训。
虽说在最开始,李显这样做是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但却在无形之中,让李显与母亲的娘家人“捆绑”了在一起。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就是当时李家和武家的状况,而在这种状况下,李显又怎么会清算武家呢?
而在李显之后,继承皇位的又是武则天的另一个儿子李旦,李旦之后又是武则天的孙子李隆基,总之,皇位始终还在武则天的子嗣中流转。
作为武则天的直系后人,他们又怎么会对其清算呢?毕竟,就法统关系来讲,不管是李显还是李旦,再或者是李隆基,都无法否认他们的皇位来自武则天这一点。
既然如此,也就没有必要针对武家赶尽杀绝了。
当然,武则天死后,一直到李隆基继位,期间确实也有武家人被李唐皇室所杀,比如在李旦继位前后,他就联合太平公主,诛杀了一批武家人。
包括李隆基继位前后,也曾在先天之变中杀了一批武家人。
不过,这些被杀的武家人有个特点,那就是参与到了当时的权力斗争中,因此才会被杀,而那些没有参与的,大多都保全了性命。
所以,武家之所以能在武则天死后基本没事,主要是武则天当初将皇位又还给了李家,这就形成了继任皇帝均是她的直系后人,而武家本身又是这几个继任皇帝的亲戚,在这种情况下,自然就会网开一面,没有彻底清算武家。
但吕后就不一样了,她死后吕家被清算,完全是因为后继无人。
吕后掌权后,除了大封吕家人为王外,还对刘姓宗室下了死手,刘邦的八个儿子,有五个人的死,都和吕后有关。
比如,刘如意是被吕后毒死的,刘友则是被吕后活活饿死的,而刘恢最终被逼自杀,另外还有刘肥,他虽然没有直接死在吕后手里,但也曾差一点着了吕后的道。
包括吕后与刘邦亲生的儿子刘盈,也是在吕后的压制下,又受到了惊吓,最终怏怏而死。
剩余三个,除了一个因染病而死的刘建外,活着的只有刘长和刘恒。
在这种情况下,吕后无疑是站在了刘家宗室的对立面,在她活着的时候,自然没人敢说什么,但等到她死了,那刘家人势必要进行报复。
毕竟吕后对刘家实在是太狠了。
因此,在吕后死后的第一时间,刘肥的儿子刘襄就举起了“诛吕”大旗,他这么做,一来是为刘家出口气,二来则是想自己登上皇位。
并且,当时他打出来的旗号也十分高明,对外声称遵循“非刘姓不得封王”的祖制,诛杀那些不该封王的人,也就是吕家人。
但没等他动手,大臣周勃等人就联手设计夺了吕家的兵权,并对吕家展开了诛杀。
为什么吕后刚死不久?大臣们怎么就敢诛杀吕氏呢?从表面上看,周勃等人是担心刘襄过于强势,将来不容易控制,所以先下手为强,让刘襄没有入主长安的理由。
但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深层次的原因,是因为当时的吕家,没有一个能说了算的强势人物。
吕后活着的时候,包括周勃等大臣完全是被压得服服帖帖,但吕后一死,就没有了压制他们的力量。
同时,吕后在临终前指定的继承人刘弘,本身就是一个傀儡,也没有什么能力,再加上没有忠于他的班底,因此就谈不上稳定局势、阻止事态恶化了。
而当时唯一有能力左右形势的吕产和吕禄,却接连辜负了吕后生前的厚望。
吕后在世时,为了进一步控制局势,同时也为了防止自己死后吕家遭到打击,因此就把禁军的兵权分别交给了侄子吕禄和吕产。
其中,吕禄统领北军,吕产统领南军。
从这个安排上来看,就了解吕后在才智上不亚于武则天,她也了解,自己不在之后,吕家势必会成为众矢之的,因此才会把至关重要的兵权交给侄子。
但她忽略了一点,她的这两个侄子是不是能担得起这份责任。
而最终的事实,证实了这二人确实没这个能力,先说吕禄,在吕后去世、齐王刘襄起兵之际,她还在犹犹豫豫,不仅对内惧怕大臣,同时对外又担心刘姓宗室围剿,甚至还在关键时刻,还担心率兵抵御刘襄的灌婴会不会临阵倒戈。
更可笑的是,吕禄为了保存实力,当时还准备等着灌婴率领的汉军和刘襄交手之后再动手,好坐收渔翁之利。
而这还不是最致命的,最致命的是都到了这个时候了,吕禄居然还会被周勃哄骗走了兵权,如此无脑的操作,再加上没了兵权,他不死那就真说不过去了。
而吕产的情况也差不多,他本想进未央宫作乱,但却被挡在门外,始终不得入内,最终被赶来的汉军围追堵截,在厕所里被杀死。
至于那个吕后曾指定的继承人刘弘,周勃一句“非真孝惠子也”(即怀疑他不是汉惠帝刘盈的儿子),就将他打发了。
至此,吕后临终前的安排和布置全盘瓦解,而剩下的吕氏族人,完全就成不了什么气候,因此就不足为惧。
所以,周勃等人才敢迅速大开杀戒。
说白了,就是吕家没有什么太过出色的人才,更没有强势的人物,撑不住当时的场面,所以,被清算那是必然的结果。
如果,吕后和刘邦不止刘盈这一个儿子,那么至少在刘盈死后,吕后还可以扶持别的儿子上位,哪怕这个儿子能力一般,但最起码,是刘邦的亲儿子,有这样一个人存在的话,大臣们也不敢太过放肆。
再假设,刘盈活的时间长一点,没有死在吕后之前,那么有他在,吕家也不至于落了个如此悲凉的结局。
但惋惜的是,这两个条件,吕后一个都没有。
而武则天虽说也对李唐宗室进行的打压,但至少她死后,继任的皇帝是她的儿子李显,而李显自然不会清算自己的母亲,既然他都没有这么做,大臣们自然更不敢这么做了。
总而言之,武则天死后,武家人没有遭到大规模清算的原因,主要是继承皇位的均是武则天的儿孙,他们不管也不会对武则天清算,而吕后一死,吕家人迅速被清算则是因为吕后后继无人,没人能给吕家撑场面,所以才会落了个被清算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