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铜牛坐落在廓如亭北面的堤岸上,当年乾隆皇帝将其点缀于此是希望它能“永镇悠水”,长久地降服洪水,给园林及附近百姓带来无尽的祥福。为了阐述建造铜牛的意义,乾隆皇帝特意撰写了一首四言的铭文,用篆字书体镌刻在铜牛的腹背上。铜牛是颐和园昆明湖东岸边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和艺术珍品。
中国古代把铜也称作金,人们也就称铜牛为“金牛”,就连下令铸造它的乾隆皇帝,也这么叫它。
没想到“金牛”的称呼延续下来,差点给了铜牛惹来了杀身之祸……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大肆烧杀抢掠,皇家园林、王宫府第无一幸免。
在进入颐和园之初,就已经有侵略者听说这里的昆明湖东岸有只金牛。一想到足足有一头牛般大小的金子,他们立刻红了眼睛。十几个士兵坐在一起商量,一定要将金牛弄到手!
一个狂风呼啸的夜晚,八国联军手持刀枪破门而入,北京颐和园顿时火光漫天。按照事先准备好的地图,那一队觊觎铜牛的士兵,毫不费力地来到了铜牛的面前。黑夜中,他们举起手中的火把,金光灿灿的铜牛更被照得通体发亮。
贪婪的侵略者顿时欢呼雀跃,立刻盘算起怎么运走这只金牛。可是,拖动一只真牛也要两三个人费尽力气,更何况这只铜牛!十几个士兵费尽力气,还是没能抬起铜牛,便想到了割掉牛头带走。
一个士兵举起刺刀,猛地向铜牛砍去,只听“当啷”一声,铜牛背上砍出了一个口子。士兵凑近想看看口子有多深,却发现了一点异样。原来,铜牛本就不是金子所铸,划开一个口子就显露出了铜的质地。
看到铜牛不是金子的,十几个士兵都傻了眼,唾骂着离开了昆明湖岸,就这样,铜牛躲过了大劫,幸存了下来。
被砍了一刀的铜牛,历经枪林弹雨的沧桑岁月,仍然看守在昆明湖畔,注视着时代变迁,讲述着那段叫人无法忘怀的历史。
虽然经历了两个多世纪的风吹雨打,铜牛依然如新铸造的一般,特别是铜牛背部的金牛铭篆书文字,没有一个笔画缺损残坏。今天,人们把铜牛看成是一件珍贵的艺术品,它和铜亭、铜麒麟、铜狮子一样有名,成为来颐和园游览的人必看的独特景物。
清代高宗皇帝弘历,好大喜功,袭古人而又标新立异,于乾隆二十年(1755),沿用大禹治水的传说,仿唐朝铁牛上岸的做法,命匠人铸造了一只铜牛.全身镀金,金牛背上用篆文铸了《金牛铭》,其全文是:“夏禹治河,铁牛传颂,义重安澜,后人景从。制寓刚戊,象取厚坤。蛟龙远避,讵数鼍(音驮,一种爬行动物)鼋(音元,俗儿鼋)。(音湾)此昆明,潴流万顷。金写神牛,用镇悠永。巴邱淮水,共贯同条。人称汉武,我慕唐尧,瑞应之符,逮于西海。敬兹降祥,乾隆乙亥。”铸造镀金铜牛,放置昆明湖岸,能起到考查昆明湖水位的作用。1860年,英法侵略军攻入北京,侵占颐和园。镀金铜牛身上的金箔,也成为他们抢的目标。后听说这伙魔鬼还打算将铜牛运出颐和园化铜卖钱。民众们趁天黑夜静,潜入颐和园,将铜牛沉入湖底。由于人民的保护,铜牛才得以在昆明湖东岸,向游人展示。
颐和园铜牛,是我国古代拨蜡法铸造的代表作。我国古代雕刻,是以写意见长,这只铜牛,却用了写实的手法,它不仅造型生动,而且和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置于昆明湖岸,好似回首惊顾,若有所闻,注视着西北方向。神态自若,造型逼真,反映了我国当时的铸造艺术水平,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古代镀金铜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