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乾隆年间的政治舞台上,刘统勋是备受瞩目的名臣,他以清廉正直、敢于直谏著称,深受乾隆皇帝信赖,被乾隆称作“真宰相”的唯一一人。然而,民间却流传着“乾隆杀刘统勋”的说法,这一说法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真相?
西北军务风波:误解的源头
乾隆二十年(1756 年),清朝西北边疆局势骤变。原本归降清朝、被封为亲王的辉特部台吉阿睦尔撒纳发动叛乱,乾隆帝迅速调兵遣将平叛,并派刘统勋前往陕甘办理军需事务。当时,前线战况危急,清军主将班第、鄂容安兵败自杀,萨喇尔被俘,定西将军永常率军撤往巴里坤后,向刘统勋求援,要求将陕甘的军队调往前线。
刘统勋在得知前线军情后,从实际情况出发,给乾隆帝上了一封奏折,请求皇帝允许大军撤到哈密,以图后计。但由于交通问题,乾隆帝尚未得到班第、鄂容安兵败自杀的消息,看到刘统勋的奏折后极为生气。他认为刘统勋“作此种种乖谬之语,贻误军事”,且“班第等在伊犁系办理军务大臣,刘统勋并不与永常亟谋安接台站,竞奏请退回哈密,而置班第等于不问”。
于是,乾隆帝决定严惩刘统勋等人,下令“刘统勋著革职,孥解来京治罪。伊子刘墉亦著革职,孥交刑部。永常子额勒登额著革职,在军营效力。永常、刘统勋在京诸子,并著孥交刑部。所有各本旗籍及任所赀财,并著查出,为偿补军需马匹之用”。这一系列严厉的处罚措施,使得刘统勋全家命悬一线,也让“乾隆杀刘统勋”的说法有了流传的土壤。
乾隆的权衡与赦免:君臣情谊的体现
然而,乾隆帝并非一时冲动便要置刘统勋于死地。在发布处罚命令十六天后,乾隆帝逐渐冷静下来,对事情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他意识到刘统勋在汉大臣中平日尚奋往任事,且军行进止的责任主要在将军,并非刘统勋一人之过。于是,乾隆帝决定从宽处理,发布圣旨:“刘统勋在汉大臣中,平日尚奋往任事,朕于万无可宽之中,求其一线可生,予以自新之路。刘统勋著从宽免其治罪,发往军营,交班第等,令其在司员内办理军需,效力赎罪。”
此后,乾隆帝彻底赦免了刘统勋一家。乾隆二十一年六月,再度任命刘统勋为刑部尚书,负责治水工程。刘统勋也没有辜负乾隆帝的信任,在后续的工作中兢兢业业,为清朝的政治、军事、治河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刘统勋的卓越政绩:证明其忠诚与能力
刘统勋一生为政四十余年,在多个领域都有显著政绩。在吏治方面,他多次奉命审理官员贪渎案件,弹劾三朝元老张廷玉培植个人势力、擅作威福,与鄂尔泰进行朋党之争;按律查办西安将军都贲、归化将军保德、江苏巡抚阿里哈等贪官污吏,所拟判决多得乾隆嘉许。他的刚正不阿,使得贪腐官吏闻风丧胆,在民间成为清正廉洁、大公无私的标杆式人物。
在治河方面,刘统勋据实上奏,整治河道总督衙门的贪污和不作为现象,严惩贪污治河款的官员,引发官场大地震。乾隆二十六年,黄河在开封决口,他奉旨前往视察,微服私访了解实际情况,解决了秸料供应问题,使治河工程得以顺利推进。
在军事方面,除了上述西北军务事件外,他在处理反清巨寇“一枝花”掠抢朝廷白银案时,奉旨破案剿贼并设妙计逼反清首领现身,一举歼灭,除掉了乾隆的心头大患。
乾隆对刘统勋的高度评价:君臣相得的见证
刘统勋的忠诚和能力得到了乾隆帝的高度认可。乾隆三十八年十一月十六日,刘统勋像往常一样乘轿上朝,行至紫禁城东华门外时,因老痰上涌,昏迷不醒,返回家中后去世,享年七十五岁。乾隆帝闻讯后痛哭流涕,亲临其丧,见刘统勋家中极其俭朴,为之一恸。回宫后,乾隆帝流着泪对大臣说:“朕失一股肱!”又说:“如刘统勋乃不愧真宰相。”并当即赐谥“文正”,此乃大臣谥号的最高等级,“非品学德业无愧完人者,未足当此”,朝野公认刘统勋受之无愧。
“乾隆杀刘统勋”的说法是一场因西北军务风波而产生的误解。在那场风波中,乾隆帝虽有严厉处罚之举,但最终基于对刘统勋的了解和对国家人才的珍惜,选择了赦免和重用。刘统勋以其卓越的政绩和忠诚的品质,赢得了乾隆帝的信任和高度评价,他们之间的君臣情谊也成为清朝历史上的一段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