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 清朝

蒋士铨的诗学流派归属与文学精神

作者:Marshall2025-07-14      来源:爱上历史

在中国清代文学史上,蒋士铨(1725—1785)以诗、文、曲兼擅的才华独树一帜。作为乾隆年间与袁枚、赵翼并称“乾隆三大家”的诗人,其诗学主张与创作实践既与性灵派存在共鸣,又因强调儒家诗教传统而形成独特风貌。探究蒋士铨的流派归属,需从其诗学理念、创作实践及时代语境三方面展开分析。

一、性灵诗学的共鸣者:对袁枚诗论的认同与修正

蒋士铨与袁枚的交游始于乾隆年间,二人虽未结成紧密的诗派联盟,但在反对复古模拟、倡导诗歌独创性等核心问题上高度契合。袁枚在《随园诗话》中主张“诗有工拙,而无古今”,强调诗人应“自出机杼”,反对“以古人之绳墨,作今日之楹联”。蒋士铨亦提出“唐宋皆伟人,各成一代诗”,主张“寄言善学者,唐宋皆吾师”,反对“后贤傍门户,摹仿优孟容”的复古倾向。这种对诗歌独创性的追求,使二人同被归入性灵诗派阵营。

然而,蒋士铨对性灵的理解与袁枚存在显著差异。袁枚的性灵说以“真”为核心,强调“诗者,人之性情也”,甚至主张“情所最先,莫如男女”,将诗歌的情感表达推向极致。蒋士铨则更注重性灵与儒家伦理的调和,提出“文章本性情,不在面目同”,但强调“忠孝节义之心,温柔敦厚之旨”。其诗作中常见对贞烈女性的颂扬,如《钟叔梧秀才诗序》中主张“诗以道性情,而性情必合乎礼义”,这种将性灵纳入伦理框架的倾向,使其与袁枚的放达风格形成对比。

二、传统诗教的坚守者:对儒家诗学传统的承续

蒋士铨的诗学思想深受儒家诗教传统影响。他自幼接受严格的家庭教育,母亲钟令嘉以《四书》《礼记》等经典训导,奠定其“孔曰成仁,孟曰取义”的价值观。这种教育背景使其在创作中始终秉持“诗言志”的传统,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例如,其《饥民叹》《禁砂钱》等作品揭露社会矛盾,同情底层疾苦;《官戒二十四首》则以诗为谏,批判官场腐败。这些创作实践体现了蒋士铨对“风雅比兴”传统的继承,与袁枚“诗者,不失其赤子之心”的纯粹性灵主张形成张力。

在诗歌风格上,蒋士铨受黄庭坚影响,讲究骨力苍劲,反对“软媚甜熟”的诗风。王昶在《蒲褐山房诗话》中评价其诗“苍苍莽莽,不主故常”,袁枚则称其“摇笔措意,横出锐入,凡境为之一空”。这种刚健的诗风与其对儒家“刚健笃实”精神的追求密切相关。例如,其《题文信国遗像》以“正气贯日月,遗像肃千秋”赞颂文天祥的忠烈,彰显出儒家士大夫的道德理想。

三、流派归属的复杂性:性灵与传统的交融

蒋士铨的诗学实践呈现出性灵与传统的双重面向。一方面,他反对复古模拟,主张诗歌应“自得于心”,这与性灵派的核心主张一致;另一方面,他强调诗歌需“合乎礼义”,将性灵纳入儒家伦理框架,又使其与袁枚的纯粹性灵说保持距离。这种矛盾性在清代诗坛具有代表性——乾隆年间,随着性灵说的兴起,传统诗教与个性表达之间的张力愈发显著,蒋士铨的诗学实践正是这一时代语境的缩影。

从流派归属看,蒋士铨更接近“性灵派中的传统派”。他既认同性灵派反对复古、倡导独创的核心主张,又通过强调儒家伦理对性灵进行约束,形成独特的诗学路径。这种路径既不同于袁枚的激进性灵说,也区别于沈德潜的格调派与翁方纲的肌理派,体现了清代中期诗人对传统与创新的平衡探索。

四、文学史地位:性灵诗学的修正者与儒家诗教的传承者

蒋士铨的诗学实践对清代诗坛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性灵派的修正者,他通过强调儒家伦理,为性灵说注入了道德内涵,避免了性灵诗学走向极端个人主义的倾向;作为儒家诗教的传承者,他以刚健的诗风承续了“风雅比兴”的传统,为乾隆诗坛增添了厚重感。这种双重身份使其在清代文学史上占据独特地位——他既是性灵诗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又是传统诗教的坚守者,其诗学实践为后世提供了处理传统与创新关系的典范。

蒋士铨的诗学流派归属并非简单的标签所能概括。他以性灵为骨、传统为魂,在清代诗坛的多元格局中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道路。这种道路既体现了诗人对时代精神的回应,也彰显了其对文学传统的深刻理解,使其成为清代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

乾隆 赵翼

上一个: 孝庄皇后是不是皇太极一生的挚爱

下一个: 叶卡捷琳娜眼中的乾隆:傲慢与野心的隔空碰撞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