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 清朝

普宁寺的文化与保护

作者:Marshall2022-06-08      来源:爱上历史

普宁寺是乾隆为纪念与厄鲁特蒙古四部的会盟而修建的喇嘛寺,代表了各民族的团结这一精神文化。

文化价值

普宁寺即希望全国各民族“安其居,乐其业,永远普宁”。乾隆亲自撰写碑文《普宁寺碑》、《平定准噶尔勒铭伊犁之碑》、《平定准噶尔后勒铭伊犁之碑》。三块碑都是用汉、满、蒙、藏、四种文字书写。三块巨大的石碑矗立在普宁寺的碑亭之中。由于清王朝政府尊重各少数民族的信仰,把各民族的团结放在首位。

乾隆承袭“修建一座庙,胜养十万兵”的祖训,实现“合内外之心,成巩固之业”的目的。普宁寺也就成了西藏、蒙古诸部与清王朝政府在宗教与政治方面直接联络的主要场所。六世班禅东行朝拜皇帝时下榻在普宁寺。蒙古族喇嘛教最高领袖哲不尊丹巴图克图以及诸部王公、台吉也都定期来普宁寺朝拜。普通僧侣信众,也长途跋涉到普宁寺礼佛进香。普宁寺成为民族团结的产物,清政府联系少数民族的纽带。

文物遗存

普宁寺院正中坐落碑亭,亭内置御制石碑三通(分别为:《普宁寺碑文》、《平定准葛尔勒铭伊梨之碑》、《平定准葛尔后勒铭伊梨之碑》)。这三通碑文分别记述了兴建普宁寺的渊源、清政府平定达瓦齐、阿睦尔撒纳叛乱的始末,均用满蒙汉藏四种文字镌刻,充分展示了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统一,有丰富的民族文化的国家。

寺庙保护

1961年,承德普宁寺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3年7月18日,河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保护管理条例》,通过立法的形式保护普宁寺等建筑。

2014年8月15日,普宁寺古建筑保护修缮工程完工。文物修缮按照清代工序工艺“修旧如旧”,再现了200多年前古建的风采。此次普宁寺古建筑保护修缮包括普宁寺山门、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大乘之阁、四大部洲和八小部洲等所有古建筑。工程于2012年年底正式动工修缮,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三次对普宁寺进行全面系统的保护性维修。

2017年6月,国内城市规划、文物保护、建筑和园林设计等方面专家在京对《承德普宁寺南侧地块城市设计》进行评审。专家认为,《设计》满足总规、名城和文物保护规划的要求,一致同意该规划方案通过评审。普宁寺南侧地块位于避暑山庄与外八庙景区核心腹地,北侧紧邻普宁寺,南侧面临武烈河,西临普宁路,东临安远路,占地面积24.4 公顷。

根据《设计》,普宁寺南侧将引入中心湖区,延续普宁寺轴线,打通景观视线通廊,设置公共文化建筑节点,重塑层级丰富的建筑肌理,营造宜人的街巷院落空间,融合承德多元文化,形成“一核、一轴、六片区、多节点”的空间格局,奠定区域城市建设文化风貌基底。

乾隆

上一个: 孝庄皇后是不是皇太极一生的挚爱

下一个: 普佑寺的历史与布局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