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佑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内。为通过宗教渠道加强内地与蒙藏地区的联系,提高喇嘛文化素质,清廷于乾隆二十五年(176o年)在普宁寺东建立了喇嘛诵经的札仓(即寺院的附属经学院),此经院即成为后来的普佑寺。
简介
普佑寺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内。建普佑寺之前,承德己有三座皇家寺庙,驻有大量喇嘛。为通过宗教渠道加强内地与蒙藏地区的联系,提高喇嘛文化素质,清廷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在普宁寺东建立了喇嘛诵经的札仓(即寺院的附属经学院),此经院即成为后来的普佑寺。普佑寺由普宁寺住持代管,宗教生活附属于普宁寺。乾隆时期,普佑寺设“四学”,相当于现今的系,开讲显宗经学、密宗经学、历算学和医药学。
普佑寺是承德外八庙喇嘛的"经学院"(藏语称扎仓)。学习内容分为显宗、密宗、医学、历算四大部分。
这里不但培养外八庙的喇嘛,蒙古各部的喇嘛也选送到这里学经。学经费用全部由清政府提供。当时,这里不仅是喇嘛云集研习佛教经典、理论的 经学院,也是进行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
历史沿革
普佑寺建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这一年适逢乾隆皇帝50寿辰,其母皇太后70寿辰的喜庆之时。又值清军出兵西北,平定了回部大小和卓木的叛乱,这是继平定准噶尔达瓦齐、阿睦尔撒纳叛乱后又一次取得平定叛乱的胜利,从而彻底结束了西北边疆地区90年分裂割据的混乱局面,给各族人民带来了和平。
1964年,普佑寺因雷击起火,大部分建筑毁于火灾,当时仅存山门及四座配殿。经过整修的普佑寺,己于1996年6月27日正式向游人开放。
普佑寺占地面积9000平方米,坐北面南,布局呈长方形。平面布局打破了传统的"伽蓝七堂"的 汉式手法,天王殿居中,前建佛堂,后又增添了凹形经楼,使其前后形成二层院落,布局十分严谨。殿内供奉的佛像,也与其它寺庙不同,有汉式的,也有藏式的。是外八庙中别具一格的庙宇。
2006年05月25日,普佑寺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建筑布局
寺庙的建筑式样以汉族为主,但布局独特。普佑寺与普宁寺围培相连,东西59.3米,南北116米,占地面积0.68公顷。山门与普宁寺山门平行,面宽五楹,进深三间,两侧设腰门。山门正北是大方广殿,面阔七楹,进深五间,单檐庑殿顶。大方广殿前檐联“妙相现庄严仁敷华梵,慧因资福德喜洽人天”;殿内题额“大千功德”。有联“法演大乘妙因宗海藏,福覃诸界慈愿溥恒沙”。
殿前东西为配殿,各三楹,组成一进院落。院落前为天王殿,面阔三楹,进深一间,单檐歇山顶,二进院落前为天王殿,面阔三楹,进深一间,单檐歇山顶,两侧设腰墙、腰门。
殿内供释迦牟尼鎏金铜佛。殿前有东西配殿各五楹。法轮殿后为“n”形经楼,两层,面阔十三楹,硬山屋顶,前檐出廊,由廊庑与东西配殿相连,二层柱间设围栏,檐部额枋以雀替支撑,腰檐挂滴珠板。下层柱间倒挂楣子,两端装饰花牙。原内有造型各异的罗汉像508尊,现仅存194尊,其中18尊调入北京,为国家级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