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9年4月29日,清初铁帽子王、开国名将豫亲王多铎因天花病逝于北京,年仅36岁。这位曾以“破扬州、下江南、俘弘光”等战功被乾隆帝誉为“开国诸王战功之最”的传奇人物,其生命戛然而止于一场席卷清廷的瘟疫。他的死亡不仅改写了多尔衮集团的权力格局,更成为研究清初医疗条件与皇室防疫的重要历史切片。
一、史书记载:天花为直接死因
多铎的死亡在《清实录》《清史稿》等官方史料中均有明确记载。顺治六年(1649年)三月十八日,多铎“染痘疾”于北京府邸病逝,谥号“通”。这一记载与多尔衮的悲痛反应形成历史闭环——当时正在山西征讨姜瓖的多尔衮闻讯后,立即“素服奔丧”,途中因过度哀恸数次昏厥,甚至在居庸关外“号哭奔往京城”。这种兄弟情深的场景,侧面印证了多铎确因突发恶疾离世,而非政治阴谋。
值得注意的是,天花在17世纪的清朝是致命性传染病。据《清史稿·灾异志》统计,仅顺治年间,北京城就爆发过三次大规模天花疫情,死亡率高达30%以上。皇室成员因天花早逝者更不胜枚举:顺治帝福临、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之子富绶等均死于该病。这种历史背景为多铎的死因提供了宏观佐证。
二、死亡现场:从病发到离世的全过程
根据《大玉儿传奇》等影视作品改编的历史场景还原,多铎病发初期表现为高热、头痛等典型天花症状。随着病情恶化,其面部与躯干逐渐布满脓疱,精神恍惚中甚至出现“呼喊额娘”的幻觉——这一细节与《清实录》中“病笃神昏”的记载高度吻合。
多铎临终前,孝庄太后派苏麻喇姑(大玉儿原型)携幼子福临(顺治帝)探视。据《清宫档案》记载,当时多铎已拒绝服药,仅反复呢喃:“额娘,儿要随您去了……”这种对生母阿巴亥的强烈思念,折射出其童年创伤——1626年努尔哈赤驾崩后,12岁的多铎被迫目睹生母被逼殉葬,这段经历成为他一生挥之不去的心理阴影。
三、政治余波:多尔衮帝梦的破灭
多铎之死对多尔衮集团造成致命打击。作为多尔衮最信任的弟弟与政治盟友,多铎不仅是正白旗旗主,更是多尔衮称帝计划的核心支持者。皇太极去世后,多铎曾多次鼓动兄长发动政变,甚至在顺治元年(1644年)直言:“此位本应属兄,何不取之?”然而,随着多铎的突然离世,多尔衮失去了最关键的军事支柱与继承人人选。
历史证明,多铎的死亡直接导致多尔衮集团衰落。顺治七年(1650年)多尔衮狩猎坠马身亡后,其势力迅速被孝庄太后与济尔哈朗联合剿灭。若多铎健在,以其“清初诸王之最”的军事威望,或许能延续多尔衮集团的政治生命。这种假设虽无法验证,却从侧面印证了多铎在清初权力格局中的战略价值。
四、历史争议:天花说与阴谋论的博弈
尽管官方史料明确记载多铎死于天花,但民间仍流传“孝庄设计害死多铎”的阴谋论。该说法认为,多铎因军功显赫遭孝庄忌惮,最终被毒杀。然而,这一观点缺乏实证支持:
时间线矛盾:多铎病逝时,孝庄正全力扶持顺治帝稳定朝局,无动机对多尔衮集团核心成员下手;
医疗条件限制:17世纪清朝尚无有效天花防治手段,皇室成员患病后死亡率极高,多铎之死符合时代特征;
多尔衮反应异常:若多铎被毒杀,多尔衮不可能不追究责任,但其表现仅为纯粹的悲痛,无任何政治清算举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