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 明朝

朱元璋留给孙子的护身符是什么?

作者:Marshall2022-05-06      来源:爱上历史

朱元璋留给孙子的护身符是什么?历史资料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明太祖朱元璋,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最杰出的君王之一。推翻元朝统治,除暴乱,平定天下,废除了蒙古人制定的种族等级及压迫政策,为大明王朝打下近三百年的基业,他的伟大毋庸置疑。

所谓: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朱元璋一生最为人诟病的在于两件事:大杀功臣和隔代传位皇孙。

朱元璋在位三十一年期间,为儿子朱标“拔刺”,为孙子朱允炆扫除继位障碍和隐患,多次酿造惨案,屠刀一挥,功臣杀尽。到了洪武末年,当年陪着朱元璋打天下的开国功臣只剩下长兴侯耿炳文和武定侯郭英两人。

及洪武末年,诸公、侯且尽,存者惟炳文及武定侯郭英二人;而炳文以元功宿将,为朝廷所倚重。

作为硕果仅存的两位开国功臣之一,长兴侯耿炳文既是幸运的,又是不幸的。戎马生涯立下战功无数,最终却晚节不保,一世英明和忠贞毁于一旦。

朱元璋麾下的“防守铁闸”,驻守长兴十年,功比徐达

耿炳文是“淮西二十四将”之一的耿君用之子。耿君用作为最早跟随朱元璋的一批人,东征西战,因战功被朱元璋升为管军总管。然而在抵御张士诚攻打宜兴一役中,耿君用死战拒敌,最终被敌军长槊刺死,宜兴城破落入张士诚手中。

以舟师攻镇江,徐达等御之,败其军于龙潭。又寇宜兴,耿君用以铠腾栅,中槊死,宜兴入于士诚。

听闻父亲战死的噩耗后,耿炳文主动请缨“继承父业”。在耿君用战死后的第二年,耿炳文带领耿君用的旧部攻下长兴,接连击败和擒获张士诚手下赵虎、李福安、答失蛮等人。此役过后,朱元璋任命耿炳文镇守长兴,这一守就是十年。

在这十年间,耿炳文多次以少胜多,让张士诚始终不能跨越长兴半步。

长兴为士诚必争地,炳文拒守凡十年,以寡御众,大小数十战,战无不胜,士诚迄不得逞。

至正二十年发生的“龙湾之战”,耿炳文更是以一己之力死死挡住了张士诚的部队,让张士诚始终不能与陈友谅汇合夹击朱元璋,为朱元璋赢得“龙湾之战”立下大功。

二十年春三月……吕珍、徐义自太湖分三路寇长兴,耿炳文击破之,总管汤全、张琪被杀。

而朱元璋也是凭借这一战的胜利,彻底在南京站稳了脚跟,与江州的陈友谅、平江的张士诚形成了“三足鼎立”,分庭抗礼的局面,这也为朱元璋日后统一全国打下了基础。

洪武元年,朱元璋登基后,对耿炳文镇守长兴的功绩给予了最大的肯定和赞誉,甚至将他跟徐达并列入一等。

始,炳文守长兴,功最高,太祖榜列功臣,以炳文附大将军达为一等。

徐达作为明朝开国武将功绩第一人,他的能力和高度常人是难以企及的。耿炳文与徐达相比显然差了不止一个档次,然而朱元璋却依然将其与之比肩,侧面表达了耿炳文十年镇守长兴意义重大,功劳之高。

朱元璋托孤耿炳文,或已预想到藩王作乱的可能

耿炳文幸运躲过朱元璋屠刀?不,他是朱元璋留给朱允炆的护身符。

洪武二十五年朱标太子薨逝后,朱元璋思量再三,最终决定隔代传位皇孙朱允炆。定下基调后,朱元璋便开启了“蓝玉案”,将原本为朱标打造的辅政班底,包括蓝玉等一众开国功臣全部诛杀殆尽。整个“蓝玉案”牵涉人员超过万人,可见朱元璋为孙子继位继位铺路的铁血无情。

打压一批人,势必也要拉拢一批人。而朱元璋为朱允炆拉拢的对象,就是耿炳文这位以“铁血防守”著称的老将。

朱元璋拉拢耿炳文的方式就是联姻。朱元璋把朱标的长女江都郡主下嫁给了耿炳文的长子耿璿。洪武二十七年,江都郡主与耿璿完婚,标志着耿炳文被朱元璋正式拉到了朱允炆的阵营中。

主为懿文太子长女,初称江都郡主,建文元年进公主,璿为驸马都尉。

彼时的大明王朝在朱元璋的治理下,已经初步稳定,唯一的隐患就是来自于北元蒙古势力。朱元璋的安排是以秦、晋、燕三王为首的“九大塞王”屏藩在外,达成统一对外的战线联盟,而藩王内部也形成互相牵制的局面。

个人认为:朱元璋留下耿炳文,或许已经预想到藩王未来可能作乱的局面。

朱元璋的遗诏中明确规定,藩王不能私自入京。朱允炆继位后,对外有诸叔王屏藩,唯一的内部隐患就是因急于削藩造成反弹。因此只需留一员善于防守的悍将在朱允炆身侧即可,这也解释了为何朱元璋偏偏选中耿炳文的最大原因。

诸王临国,毋得至京。王国所在文武吏士,听朝廷节制。

在朱元璋看来,以一藩之地起兵造反,哪怕只守不攻,耗也能把藩王耗死,而耿炳文就是朱元璋留给朱允炆的护身符。

建文削藩操之过切,把“盾”当“矛”使

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朱允炆遵遗诏继位为帝,是为建文帝。朱允炆继位后,面对以燕王朱棣为首的众藩王势力尾大不掉的局面忧心忡忡。在齐泰黄子澄等文臣的建议下,朱允炆着手削藩。

朱允炆以“莫须有”的罪名,数月内接连削废周、湘、岷、代、齐五王,死的死,废的废,并将削藩的矛头直指燕王朱棣。建文帝削废五王的举措并没有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反而坚定了朱棣起兵造反的决心。终于,燕王朱棣被逼上绝路,以“清君侧”的名义从北平起兵,锋芒直逼南京城。

燕王朱棣起兵造反,可谓正中建文帝朱允炆的下怀,更是坚定削藩政策的正确性。建文帝先是祭告太庙,削除朱棣宗籍,废为庶人;同时,以长兴侯耿炳文为平燕主帅,领兵三十万挥师北上。

乃以长兴侯耿炳文佩大将军印,驸马都尉李坚为左副将军都督,宁忠为右副将军,帅师三十万北伐。

虽然号称三十万大军,但实际上真正到耿炳文手里的只有十三万。耿炳文与燕王朱棣的军队在真定相遇,“靖难之役”也正式打响。

耿炳文刚在真定扎营,就遭到了朱棣的偷袭,导致先锋营9000人全军覆没。耿炳文麾下偏将潘忠、杨松赶来增援,也遭到朱棣的伏击,导致二将被俘。加上部将张保的反水,又被朱棣偷袭得手,这一仗下来,耿炳文的部队损失两万多人。刚一交锋,耿炳文的十三万大军就只剩下十万。

细数耿炳文的履历,耿炳文大多数时候都没有作为主帅出征。因为朱元璋知道耿炳文的最大能力在于防守而不是进攻,耿炳文更是深知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因此在首战失利后,耿炳文开始固守,用来阻挡朱棣的南下。

炳文众尚十万,坚守不出。燕王知炳文老将,未易下,越三日,解围还。

燕王朱棣自然是知晓耿炳文的本事,加上耿炳文还手握十万大军,想要攻克真定显然是异想天开,无奈只好退兵。

朱元璋知道耿炳文的能力,燕王朱棣也知道耿炳文的能力,只有朱允炆和他的一众文臣不知道。把“盾”当“矛”使,焉有不败的道理?

本来如果就这么僵持下去,朱棣根本没有南下的可能。时间久了,那就是打消耗战,燕军以北平一地之力如何对抗建文帝举国之力?偏偏朱允炆在听闻耿炳文吃了败仗后,听信黄子澄的建议,换帅草包李景隆为主帅,让朱棣重新看到了胜利曙光。

名将魂断真定?耿炳文一世英名毁于一旦

耿炳文兵败被撤职后,直至“靖难之役”结束都再也没有出现过他的身影,仿佛人间蒸发了一般。

“靖难之役”打了整整四年,期间南军胜少败多,中途更是屡次换帅换将。包括武定侯郭英这样常年病中的老将也上了战场,甚至连不懂带兵打仗的驸马梅殷,在最后时刻都被建文帝委以重任,驻守淮安。

偏偏最善于防守的耿炳文始终不见踪影

,令人感到诧异。吃了一次败仗,就被建文帝彻底否定了吗?

关于耿炳文“真定之役”后的史料记载是这样的:

燕王称帝之明年,刑部尚书郑赐、都御史陈瑛劾炳文衣服器皿有龙凤饰,玉带用红鞓,僭妄不道。炳文惧,自杀。

这个时候已经是朱棣登基继位后的第二年,耿炳文因为被人告发其所用衣物器皿上有龙凤饰样,耿炳文惊惧之下畏罪自杀。一代名将就这样黯然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耿炳文在“靖难之役”期间去了哪?为何朱允炆不再启用他?诸多疑惑都没有得到一个合理的解答。直到清朝道光年间,云南出土了一块名曰《濠梁慎庵耿公墓田碑》的墓碑,把耿炳文“空白期”给补全了。

三十二年,侯年已六十有五,援真定,殁于阵。上更痛甚,亲制文遣命中官谕祭……耿郎为我远来,汝厚遇之,俾其得所,以慰我心。

这块墓碑的作者名叫沐晟,记载的是一个名叫耿琦的人的一生,而这个耿琦自称是长兴侯耿炳文的幼子。“三十二年”就是指建文元年,朱棣登基后革除了朱允炆的年号,因此建文元年被称为洪武三十二年。

依据墓碑记载,耿炳文在真定之役中就阵亡了,建文帝还亲自为其书写悼词让官员祭奠。

根据《明史》记载,耿炳文的妻子陈氏,育有三子,分别叫耿璿、耿瓛、耿瑄。耿炳文有一个妹妹耿氏,嫁给了西平侯沐英,也就是沐晟之母。也就是说,耿炳文是沐晟的舅舅,而沐晟则是耿炳文诸子的表亲。

梳理了这些人物关系后,沐晟的这块墓碑所载的真实性更高了一分。耿炳文没有儿子叫做耿琦的,很大的可能是改了名的幼子耿瑄。根据史料记载,耿炳文之妻陈氏和长子耿璿、次子耿瓛都在朱棣攻破南京城后就被杀了,唯独没有幼子耿瑄。

如果记载属实,那么耿炳文比他的妻子、儿子整整晚死了一年多。这显然不符合常理,耿炳文是建文帝平燕的第一任主帅,连他的老婆儿子都杀了,没理由留耿炳文过年的。再者,此时年近70的耿炳文使用龙凤饰样的衣物器皿是想当皇帝不成?

根据以上种种不符合常理的事件,我们可以推论出,

在“靖难之役”结束前,耿炳文就已经阵亡了

再者,《明太宗实录》中的这段记载暴露了耿炳文的真正死因。

(建文元年八月)壬戌,上将轻骑数十绕出城西,先破其二营。适炳文送使客出,觉之奔还,急起桥。我军散断桥索不得起,炳文几被擒。上引满射之,应弦而毙,城中惊惧。

按照记载,耿炳文在送客出城之时发现了燕军偷袭。耿炳文当机立断,立刻奔还城中,同时拉起吊桥。但是燕军射断吊桥绳索,导致耿炳文几乎被抓。

接着这句话就有很大的问题。“上引满射之,应弦而毙,城中惊惧”。朱棣射死的是谁?并且还能让“城中惊惧”!答案几乎已经呼之欲出,朱棣射杀的就是耿炳文。

如果耿炳文真的是在真定之役中,被朱棣通过不光明的手段射杀,那么所有的疑惑就全部解开了。为何朱允炆即便在最后时刻都没有再启用耿炳文,因为无人可用。为何对于耿炳文之死的官方记载有那么多疑点,一切都是在为朱棣粉饰。

可怜一代开国名将,不仅被错用,死的更是窝囊。更可悲的是,死后还要背负一个作乱犯上、僭妄不道的骂名。这位为明朝鞠躬尽瘁的开国元勋成为了政治内斗的牺牲品,而作为始作俑者的朱元璋、朱棣、朱允炆一家三代人,地下有知的话又会作何感想?

朱元璋

上一个: 明朝服饰之锦衣卫服饰:中国古代最帅公务员制服

下一个: 本可以和朱棣平分天下的宁王,最终结局如何?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