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 历史解密

娄师德:唐朝两度拜相的传奇能臣

作者:Marshall2025-11-04      来源:爱上历史

在唐朝武周交替的动荡岁月里,娄师德以独特的生存智慧与卓越的治世才能,在朝堂与边疆间书写了传奇人生。这位出身郑州原武的文臣,不仅以进士之姿两度入相,更以屯田戍边的实绩、宽厚容人的雅量,成为那个时代罕见的“完臣”。

文臣应募:从书生到边疆统帅

贞观十八年(644年),弱冠之年的娄师德以进士身份步入仕途,任江都尉。上元初年(674年),当朝廷招募“猛士”抵御吐蕃时,这位文官毅然披甲从军,以朝散大夫身份投身西线战场。在白水涧之战中,他率军八战八捷,以文臣之躯立下赫赫战功。唐高宗李治赞其“文武兼备”,擢升为比部员外郎、河源军经略副使,开启了他长达三十年的边疆治理生涯。

在河源军(今青海西宁)任上,娄师德首创“营田制”:他身着皮裤,亲率士卒开垦荒田,将积谷量从数万斛提升至数百万斛。这一创举不仅解决了边军粮草转运之苦,更使丰州(今内蒙古五原)屯田成为“二十四年西征,兵不乏食”的战略保障。武则天曾盛赞:“卿之营田,使边军自足,功在社稷。”

两度拜相:朝堂上的平衡术

长寿元年(692年),娄师德被召回长安,以夏官侍郎身份入阁拜相,次年升任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然而,这位宰相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证圣元年(695年),因吐蕃进犯洮州失利,他被贬为原州员外司马。但仅两年后,武则天又将其召回,复任凤阁侍郎、同平章事,开启第二次宰相生涯。

在朝堂这个权力漩涡中,娄师德展现出惊人的政治智慧。他深知武周时期酷吏横行、言罪丛生的险恶环境,始终秉持“喜怒不形于色”的处世哲学。当同僚李昭德因他行走迟缓而怒斥“田舍夫”时,他笑答:“吾不为田舍夫,谁当为之?”这种将侮辱化解于无形的雅量,使其在波谲云诡的朝局中得以善终。

识人荐贤:狄仁杰的幕后推手

娄师德最令人称道的,莫过于他对狄仁杰的举荐之恩。作为武周朝最杰出的政治家,狄仁杰的仕途转折点始于娄师德的三份密奏。当狄仁杰拜相后,因政见不合多次排挤娄师德,甚至将其外放丰州。直至武则天拿出娄师德举荐的奏章,狄仁杰才恍然大悟,感叹:“娄公盛德,我被其宽容相待却不知,吾不及远矣!”

这种“荐贤而入用,忠也;不使知之,公也”的品格,使娄师德在《新唐书》中获得“深沉有度量,人有忤己,辄逊以自免”的高度评价。宋代史学家司马光更直言:“师德在河陇四十载,恭勤不怠,民夷安之,其功名始终,近乎勇者不惧、智者不惑之境。”

唾面自干:宽厚背后的生存哲学

娄师德的宽厚并非无原则的妥协,而是深谙权力场规则的生存智慧。其弟赴代州任刺史前,他以“唾面自干”的典故告诫:“人唾汝面,怒也;汝拭之,则逆其怒,不若自干以示宽。”这种将屈辱转化为道德资本的策略,既保全了家族,又避免了政治对手的进一步打压。

在地方治理中,他同样践行这种智慧。巡视并州时,发现驿站给自己准备精米而给下属粗食,他立即责备驿长并换食粗粮;面对下属因不认识自己而同坐的县令,他不仅未加责难,反而以“法律未规定此为死罪”化解尴尬。这些举动使其在《朝野佥载》中留下“万顷之波,浑而不浊”的美誉。

功成身退:历史长河中的完臣典范

圣历二年(699年),七旬高龄的娄师德以检校并州长史、天兵军大总管之职戍守边疆。同年九月,他在会州(今甘肃靖远)病逝,武则天追赠幽州都督,谥号“贞”,并赐葬仪仗。这位历经高宗、武周两朝的宰相,以“恭勤朴忠,心无适莫”的品格,成为后世称颂的完臣典范。

上一个: 古代人如何相亲的?古人相亲上的那些趣事

下一个: 东汉名将耿恭:坚守西域宁死不屈,却两年后被汉章帝撵回老家之谜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