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时期,西域局势风云变幻,匈奴虎视眈眈,妄图重新掌控这片战略要地。在这动荡不安的年代,耿恭宛如一颗耀眼的将星,以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在绝境中坚守西域,书写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然而,这位曾让匈奴闻风丧胆、为大汉立下赫赫战功的名将,却在两年后被汉章帝撵回老家,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复杂原因?
绝境坚守:西域孤城的血战传奇
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耿恭被任命为司马,随骑都尉刘张、奉车都尉窦固、驸马都尉耿秉等出兵车师。汉军在蒲类海大破匈奴守军,越过天山降服车师后国,车师前国也闻风而降,车师地区近千里复归汉朝。耿恭因战功被封为戊己校尉,领兵数百人,驻屯于车师后国的金蒲城。
但和平并未长久,北匈奴卷土重来。永平十八年三月,北匈奴派两万军队攻打车师,耿恭派司马带领三百人前往营救,却遭遇匈奴大军,全军覆没。随后,北匈奴大军进攻金蒲城,耿恭临危不惧,亲自登城与匈奴交战。他深知敌我兵力悬殊,便巧妙利用毒箭战术,命士兵在箭头上涂抹毒药,向匈奴喊话:“汉家箭神,其中疮者必有异。”接着用强弩发射毒箭。匈奴兵中箭后,伤口溃烂、毒发攻心,痛苦哀嚎,军心大乱,纷纷惊呼:“汉兵神,真可畏也!”匈奴暂且退兵后,耿恭又趁夜突袭敌营,斩敌数百,再次击退匈奴。
然而,金蒲城易攻难守,耿恭果断弃守,转战疏勒城。疏勒城背靠陡坡,两边悬崖,易守难攻。但北匈奴很快追至,切断水源,围而不攻,企图以干渴和疲惫折磨汉军。城中水尽,士兵们焦渴难耐,甚至榨马粪汁止渴。在这生死存亡之际,耿恭整理衣服,向井虔诚祈祷,奇迹般地,井中涌出清泉,汉军士气大振。匈奴见状,以为神明庇佑汉军,无奈撤军。
但匈奴并未善罢甘休,不久后再次联合车师国围攻疏勒城。此时汉明帝驾崩,朝廷无暇西顾,耿恭陷入绝境。他带领将士们煮铠弩、食筋革,顽强抵抗。匈奴单于派使者劝降,许以高官厚禄,耿恭却将使者诱骗上城,斩杀后烤食,以最极端的方式表明宁死不降的决心。最终,耿恭和部下仅剩二十六人,在援军范羌的带领下,历经艰难险阻,才回到玉门关,到达时仅剩十三人。他们衣衫褴褛、形容枯槁,却以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捍卫了大汉的尊严。
荣耀归来:短暂重用后的风云突变
耿恭的壮举传回洛阳,举国轰动。司徒鲍昱上书朝廷,极力赞扬耿恭的功勋,称其“以单兵守孤城,当匈奴数万之众……出于万死,无一生之望……卒全忠勇,不为大汉耻,恭之节义,古今未有。宜蒙显爵,以厉将帅”。汉章帝深受感动,任命耿恭为骑都尉。不久后,耿恭母亲病逝,他补行丧礼,守孝三年。
建初元年(76年),西羌事乱,汉章帝诏赐耿恭牛和酒,升任他为长水校尉,让他解除丧服,征讨西羌。建初二年(77年)秋,金城、陇西羌人大举反叛,军情紧急。汉章帝召耿恭入朝问策,耿恭详细阐述平羌方略,得到肯定。随后,汉章帝派耿恭和副车骑将军马防率北军五校卫士以及弓弩手总计三万人,开赴西北前线征讨西羌。
耿恭与马防兵分两路,耿恭屯驻枹罕(今甘肃临夏)。两军均连连获胜,至第二年秋天,封养羌、烧当羌相继投降,朝廷召马防率主力班师,留耿恭率兵三千收服未降的羌人。当时散布在陇西的叛羌还有数万人,见汉军主力撤走,便集结攻击耿恭部队。耿恭率军从枹罕南下,一战大获全胜,打得诸羌再无还手之力。
蒙冤被贬:权力博弈下的悲剧结局
然而,就在耿恭平定羌乱、建立大功之时,一场阴谋却悄然降临。马防与耿恭本就有仇,此时见耿恭功高,心生嫉妒,便谗陷耿恭“不忧军事,被诏怨望”。汉章帝听信谗言,未做调查,便下令抓捕耿恭,罢免他一切职务,押回老家,从此永不叙用。
从实际情况来看,所谓“不忧军事”完全是无稽之谈。耿恭在平定羌乱过程中,指挥若定,屡立战功,让十三个部落数万羌人全部投降,这岂是不留意军事之人能做到的?至于“被诏怨望”,耿恭对朝廷忠心耿耿,即便在绝境中也从未有过怨言,又怎会接到圣旨时发牢骚呢?
汉章帝之所以如此轻易地相信马防的谗言,背后有着复杂的政治考量。耿恭“十三将士归玉门”的事迹在当时影响巨大,他的名气越来越大,这让汉章帝心生担忧,害怕耿恭功高震主,对自己的统治产生威胁。而马防作为汉章帝的直系长辈,深受重用,在朝廷中势力庞大。他的谗陷正好给了汉章帝一个打压耿恭的借口,于是汉章帝不加调查,便做出了罢免耿恭的决定。
耿恭这位东汉名将,以宁死不屈的精神坚守西域,捍卫了大汉的尊严和领土完整。然而,他却因权力斗争和帝王的狭隘猜忌,在功成名就之时蒙冤被贬,最终老死家中。他的悲剧结局,不仅是个人命运的不幸,更是那个时代政治黑暗的缩影,让人不禁为这位英雄的遭遇感到惋惜和悲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