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瑄(1365年—1433年),字彦纯,出生于安徽合肥,是明代杰出的军事将领与水利专家。他的一生跨越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五朝,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水利智慧,为明朝的稳定与发展立下不朽功勋,成为明清漕运制度的确立者和京杭大运河治理的里程碑式人物。
军事生涯:从西南平叛到靖难功臣
陈瑄出身武将世家,其父陈闻在元末归附朱元璋,累官至成都右卫指挥同知。陈瑄自幼随父征战,以善射著称,多次随蓝玉征讨南番、越巂,参与平定月鲁帖木儿、贾哈剌等叛乱。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的卜木瓦寨之战中,陈瑄率百余名士兵力战数千叛军,身负重伤仍坚持战斗,最终击溃敌军,展现出非凡的勇气与军事才能。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发起“靖难之役”,陈瑄时任右军都督佥事,统领水师镇守南京江防。当燕军抵达浦口时,他审时度势,率水师迎降,使朱棣顺利渡江攻入南京,为明成祖的登基立下关键功劳。朱棣即位后,封陈瑄为平江伯,赐诰券世袭指挥使,开启了其政治生涯的新篇章。
漕运总兵官:三十年督理海运与内河漕运
永乐元年(1403年),陈瑄被任命为总兵官,总督海上漕运。他当年便从海上向北京、辽东输运粮食49万余石,解决了迁都后的兵饷问题。为保障海运安全,他修筑天津卫城,建百万仓于直沽,并允许漕卒与海上岛民互市,既便利海运,又促进经济交流。在督理海运的12年间,陈瑄组织20万士兵修筑海门至盐城段18000余丈海堤,使沿线50余年未受潮灾影响,沿岸百姓深受其惠。
永乐十三年(1415年),会通河全面通航,明朝决定停止海运,改走内河漕运。陈瑄继续担任漕运总兵官,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任漕运总管。他建造浅船2000余艘,将年运输量从200万石提升至500万石,确保了北京的物资供应。为解决江南漕粮转运难题,他采纳地方父老建议,在淮安城西开凿清江浦河,引管家湖水入淮,并修建四闸控制水位,使漕船可直达黄河,节省费用不可计数。此外,他还疏浚仪征、瓜洲二港,凿吕梁、徐州二洪石滩,修昭阳湖、南旺湖长堤,开泰州白塔河通江,为运河过江开辟新通道。这些工程使京杭大运河全线畅通,为明清两代漕运奠定了基础。
水利专家:治河通运的工程技术革新
陈瑄在水利领域的贡献堪称卓越。他针对南北两段京杭运河的治理与改造,提出并实施了多项创新工程:
高邮湖堤工程:在高邮湖筑40里长堤,实现“湖河分隔”,既抵御风浪保障漕运,又兼顾农田灌溉。堤上设涵洞、减水闸,兼顾排水与防洪,被乾隆《高邮州志》誉为“至今颂其功不衰”。
清江浦河开凿:以北宋沙河故道为基础,疏浚20里河道,连接管家湖与淮河鸭陈口,并建五闸调节水位,使漕船可直达淮河,避免了陆运翻坝的损耗。此工程不仅提升了运输效率,还催生了清江浦城的诞生,成为淮安漕运中心的前身。
运河节制闸体系:自淮水北至临清增建47座节制闸,形成完善的梯级闸门系统,有效控制水位,保障漕船通行。这一设计被后世沿用,成为运河工程技术的典范。
海堤与捍潮堤建设:督理海运期间,他修筑海门至盐城段18000余丈海堤,保护沿海民众生命财产安全;在浙江、福建沿海修筑捍潮堤,抵御海水侵袭,促进沿海地区稳定发展。
政治智慧:七条主张与制度创新
陈瑄不仅是一位实干家,更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洪熙元年(1425年),他上疏提出“重国本、择贤能、苏民力、兴学校、整军伍、谨边防、走漕运”七条政治主张,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国防等多方面,每条均切中时弊。例如,他建议改革漕运制度,推行“兑运法”,即江南漕粮就近入淮徐等仓,由官军接运至京,减轻百姓负担,提高运输效率。这一制度被明宣宗采纳,成为明代漕运的核心模式。此外,他还提出在苏州、松江等地签发民丁,与士兵分番轮流运输,进一步优化漕运人力配置。这些举措不仅缓解了社会矛盾,也为明代漕运管理制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身后影响:漕运精神的永恒传承
陈瑄一生致力于治水与漕运,积劳成疾,最终病逝于淮安总兵官任上,享年69岁。明宣宗追封他为太保、平江侯,赐谥号“恭襄”,并在清河县为其建祠,以纪念其功绩。陈瑄的治水精神与漕运智慧,不仅被后世铭记,更成为家族传承的瑰宝。其第七子陈侃的次子陈谦迁居高邮,建立“陈总兵庄”,延续家族荣耀。明正德十年(1515年),明武宗御赐对联匾额,将陈氏堂号由“颍川堂”改为“继禹堂”,寓意继承大禹治水精神。如今,继禹堂陈氏家族广泛分布于高邮等地,秉承严谨、坚韧、心怀天下的家风,为家族和国家贡献力量。
陈瑄的一生,是军事与水利交织的传奇。他以武将之身开漕运之先河,以水利之智通南北之命脉,以政治之才创制度之典范。他的故事,不仅是个人奋斗的史诗,更是中华民族智慧与精神的象征。正如《明史》所赞:“凡所规画,精密宏远,身理漕河者三十年,举无遗策。”陈瑄的功绩,将永远铭刻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