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夏卿(1015—1068年),字缙叔,泉州晋江(今福建晋江)人,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他以卓越的史学造诣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在北宋文史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尤其是作为《新唐书》的核心编纂者之一,其贡献被后世史家高度评价。
寒门苦读,科举入仕显锋芒
吕夏卿自幼聪慧好学,据记载其“日诵数千言”,常“闭门读书,亲朋罕见其面”,展现出超乎常人的勤勉。他广泛涉猎经史子集,尤其对历代史书钻研颇深,为日后修史奠定了坚实基础。20岁时,吕夏卿首次赴京参加会试虽未中第,但其应试文章已引起时任翰林学士苏绅的注意,苏绅惊叹其才华,称“安有文章如此而不为时用者”,并为其鸣不平。庆历二年(1042年),吕夏卿与兄吕乔卿同榜登进士,初任广南东路高要县主簿,后调任江南东路江宁县尉,正式开启仕途。
临危受命,十七载修史铸经典
北宋仁宗时期,宋祁、欧阳修奉诏重修《唐书》(即《新唐书》),因吕夏卿精通文史,二人联名推荐其参与编纂。皇祐元年(1049年),吕夏卿被任命为编修唐书史官,转秘书丞,自此开启长达17年的修史生涯。《新唐书》工程浩大,前后参与编修者达十余人,但唯有吕夏卿与范镇自始至终未离史局。他承担了核心任务——编撰《宗室世系表》《宰相世系表》及《宰相年表》,这三表虽仅占全书9卷,却几乎占到篇幅的五分之一,系统梳理了唐代宗室与宰辅的谱系脉络,为后世研究唐代政治制度提供了关键依据。
吕夏卿的贡献不仅在于表志的编纂。他广泛搜集唐五代数万卷奏牍案簿,校阅历史档案,发现并纠正了《新唐书》中的诸多谬误,撰写《新书纪志传义例》《唐书直笔新例》等书,系统总结编纂体例与史料取舍标准。此外,他还编纂《唐文献考》《古今世系表》,并独创《唐兵志》三卷,首次在正史中系统论述唐代军事制度,开创了兵志编纂的先河。这些工作使《新唐书》在体例上更趋完善,其“事增于前,文省于旧”的特点,被后世视为超越《旧唐书》的关键。
政坛建言,边疆策略显远见
吕夏卿虽以史学见长,但在政治领域亦颇有建树。宋仁宗时期,他针对国家治理提出“时务五事”,强调“天下之势,不能常安,当于未然之前救其弊”,主张恢复屯兵制度以巩固边防。英宗即位后,面对西北边疆问题,他建议沿用前朝“和边”策略,主张以和平手段化解冲突,避免百姓陷入战乱之苦。这些建议体现了其务实清醒的政治头脑,部分主张被朝廷采纳,对北宋边疆政策产生积极影响。
史家风范,后世评价垂青史
吕夏卿的史学成就得到后世高度认可。《宋史》评价其“学长于史,贯穿唐事,博采传记杂说数百家,折衷整比;又通谱学,创为世系诸表,于《新唐书》最有功云”。清代史学家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中亦称:“新书最佳者志、表,列传次之,本纪最下”,肯定了吕夏卿在表志编纂中的开创性贡献。其编纂的《唐兵志》更被后世视为研究唐代军事的权威史料,与《选举志》共同奠定了正史中军事、科举制度研究的范式。
身后影响,精神传承励后人
吕夏卿卒于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终年53岁,葬于惠安白岩山麓。他的一生,大部分时间沉浸于史书编纂,以严谨的治学态度与无私的奉献精神,为北宋史学树立了典范。其故居旁曾建“紫薇坊”石牌坊以示纪念,虽已废圮,但他的学术遗产与精神品格仍为后世所铭记。如今,吕夏卿与吕惠卿等泉州名士一同铸像于泉州孔庙,供后人瞻仰,其“贯穿唐事”的史学追求与“救弊于未然”的政治智慧,继续激励着后世学者与从政者。
吕夏卿以一介寒门学子,凭借勤勉与才华,在北宋文史领域留下不朽印记。他的故事,既是个人奋斗的缩影,更是北宋文化繁荣与史学昌明的生动见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