珐琅彩瓷与粉彩瓷,曾作为清代瓷器的两朵奇葩,在瓷器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力,成为如今拍卖场上买家追逐的市场热点。粉彩瓷又称“软彩瓷”,景德镇窑四大传统名瓷之一。粉彩瓷器是清康熙晚期在五彩瓷基础上,受珐琅彩瓷制作工艺的影响而创造的一种釉上彩新品种,从康熙晚期创烧,雍正时期发展成熟,乾隆时期达到鼎盛,后历朝流行不衰。粉彩瓷器虽然不像御制瓷珐琅彩瓷一样工序繁杂和用料讲究、昂贵,但同作为重要的瓷器品类,仍备受藏家喜爱。
款识是指刻、划、印或写在陶瓷器身上的文字,表明它的时代、窑口、制作者或使用者等等,也是明清瓷器鉴定的依据之一。不同的时代,书款的方法、书体和笔法,以至书款的部位都有所不同。例如,清末民初有不少仿清代康熙官窑瓷器,器底书“大清康熙年制”款,但字体、笔法与康熙时不同,一看就知是后代仿品。因此,掌握款识特征来断代和辨伪也是相当重要的。
据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不完全统计,2010年粉彩瓷上拍量、量和额迅速扩张,分别为4482件、3036件与13.48亿元。总额创历史高纪录,比2009年粉彩瓷总额增加了9.42亿元。高价拍品方面,截止2010年12月31日,以上的拍品共有件,除了“清乾隆粉彩镂空‘吉庆有余’转心瓶”在亿元以上,其拍品均在亿元以下。
5000万至1亿元价区间的作品数量共有4件,“清乾隆粉红地「锦上添花」粉彩通景「山水庭廓」图双耳撇口瓶(一对)”2010年10月7日在香港苏富比秋拍以8661.91万元;1000万元—5000万元区间的作品,共有48件,其中,“清乾隆御制粉红地粉彩轧道蝴蝶瓶”价为4690.4万元。另外,500万—1000万元的作品,共有80件,100万-500万的作品,有370件。
中国瓷器及工艺品板块是主推的重器,也是此次春拍预估价高的作品。清康熙御制胭脂红地珐琅彩莲花盌以4000万港元起拍,在经过并不高昂的竞价后,终以6500万港元落槌,低于此前预计的7000万港元。业内人士表示,这远未达到预估价,而占据香港瓷杂市场的古玩明清瓷器的市场承受力也显疲弱。清康熙御制胭脂红地珐琅彩莲花盌出现在香港拍卖场上,以52.8万港元;1999年,该件作品再次出现,以1200万港元;时隔40年,作品又一次上拍,终以7400万港元。
清代瓷器款识多而普遍,无论官窑、民窑器,除康熙初期外,大多留有各式款识。康熙早期款识字体以楷书为主。帝王年号款少见,多为干支纪年款、图记款、花押款、斋堂款。款识排列多种多样,有六字三行、六字双行、四字双行,四字十字形钱文排列等。中期仍以楷体字为主,且大量出现帝王年号款。排列形式也趋向统一,以六字双行为主。晚期则以楷书为主,另有少量篆书,排列形式也以六字双行为主。
古玩文化艺术品交易2013年春拍中以7400万港元的清康熙御制胭脂红地珐琅彩莲花盌除了以7400万港元的清康熙御制胭脂红地珐琅彩莲花盌外,在“重要中国瓷器及工艺品”专场中,清雍正粉彩“蟠桃献寿”图圆盖盒以4300万港元、明嘉靖五彩“荷塘鱼藻”纹罐以2588万港元、清乾隆霁青地描金开光式题诗粉彩“花卉图”铺象首四方瓶价为2140万港元,4场拍卖有9件拍品以逾1000万港元。
一件清乾隆《胭脂地粉彩花卉纹梅瓶》以四千一百五十万二千四百港元,创清朝瓷器拍卖纪录。而佳士得的书画拍卖,张大千的《钩金红莲》也以一千万元。粉彩瓷器在拍卖市场也成为一大亮点。如一件清嘉庆年间的胭脂红地粉彩通景双耳大瓶,估价120万至180万元,价达到了548.21万元。一件“清乾隆粉彩八仙过海图瓶”以5280万元,创造了国内瓷器拍卖有史以来的高记录。
近几十年,改革开放,大兴土木,经济发展,盗掘古墓成为生财之道,乾隆年制粉彩瓷器散失海外,不计其数。在地摊,在古董市场,精美的乾隆年制粉彩瓷器,宋元瓷器并不鲜见,且价格低廉,而就是这些器物,因为制作用料太过精美超出我们的认知,因为馆藏和出土从未所见,被主流简单粗暴地斥为现代仿制的赝品,不愿用心去感知和认识,实在让人唏嘘。
殊不知,现代考古出土有限的几座王陵,所出器物的精美程度,莫不惊世骇俗,这些器物,因制作之初就用料考究,工艺精湛,神韵俱足,就是具有极高审美价值的古代艺术品,而艺术创作不易,是难以复制和量产的,正是这些凸显时代审美风格的器物才是时代精神的典范和精华所在,才是值得我们收藏和研究的,其所含的艺术人文价值也是现代难以仿制的,或者说仿制的代价是非常之高的,从器物材质和审美的角度来鉴定器物的时代性,是国际鉴定古董器物的重要方法,但由于现代国人审美能力的缺失,对美的感知迟钝,这种方法就显得举步维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