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乾隆帝的后宫中,哲悯皇贵妃噶哈里富察氏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她是乾隆帝潜邸时期首位为其生育子女的女人,生下皇长子永璜与皇次女,却在雍正十三年七月初三日(乾隆登基前两个月)骤然离世。关于她的死因,历史记载语焉不详,却在后世文学创作中衍生出“谋杀说”与“自然死亡说”的激烈争议。这场跨越三个世纪的谜团,既是清宫秘史的缩影,也是人性博弈的隐喻。
一、历史档案中的模糊身影:早逝的皇长子生母
哲悯皇贵妃出身满洲正黄旗包衣管领下人,其家族噶哈里富察氏与孝贤皇后所属的沙济富察氏并无血缘关联。她于雍正初年以侍妾身份进入弘历府邸,雍正六年生下皇长子永璜,雍正九年再诞皇次女(幼殇未封)。作为乾隆帝首位生育子女的女人,哲悯皇贵妃本应地位尊崇,却在雍正十三年七月蹊跷离世,彼时乾隆尚未正式登基。
乾隆继位后,对这位早逝的侍妾表现出超乎寻常的追思:乾隆元年追封为哲妃,位列潜邸旧人第四位(仅次于嫡福晋富察氏、侧福晋高氏、娴妃那拉氏);乾隆十年晋封为哲悯皇贵妃;乾隆十七年更将其棺椁葬入裕陵地宫,与孝贤皇后、慧贤皇贵妃同穴而眠。这种“死后殊荣”的背后,是否暗含对非正常死亡的补偿?历史档案并未给出明确答案。
二、文学演绎中的阴谋论:金玉妍的毒计与皇后的背锅
在流潋紫小说《后宫·如懿传》及改编影视剧中,哲悯皇贵妃之死被塑造为一场精心策划的谋杀。剧中设定,金玉妍(北国贡女)为扫除永璜这个潜在竞争对手,利用食物相克原理长期下毒:
慢性毒杀:通过日常饮食中暗藏相克食材(如螃蟹与柿子、羊肉与西瓜),使哲悯皇贵妃体内毒素逐年累积。
嫁祸皇后:金玉妍刻意将下毒痕迹伪装成富察皇后(孝贤皇后)的手笔,利用皇后对哲悯生下长子的嫉妒心理,使其成为替罪羊。
真相揭露:直至永璜临终前,如懿才从金玉妍的失言中拼凑出完整真相,而此时金玉妍已因其他罪行失宠,阴谋得以大白于天下。
这种演绎虽无史实依据,却巧妙契合了清宫剧“宅斗”的叙事逻辑:通过食物相克这种隐秘手段,既解释了哲悯皇贵妃“暴毙”的突发性,又强化了后宫女人“吃人不吐骨头”的生存法则。剧中富察皇后临终前“以富察氏全族荣耀发誓”的情节,更将道德困境推向极致——一个背负家族使命的皇后,是否会为巩固地位不择手段?
三、历史真相的可能路径:难产、疾病与权力博弈
剥离文学加工后,哲悯皇贵妃之死更可能源于多重因素的叠加:
生育损耗:清代后宫女子平均寿命仅35岁左右,频繁生育极大损害健康。哲悯皇贵妃在四年内连生两胎,且次女早夭,可能已埋下病根。
医疗条件:雍正十三年时,清宫医疗体系仍以传统中医为主,对急症、慢性病的诊治能力有限。若哲悯皇贵妃突发产后并发症(如大出血、感染),或长期患慢性病(如结核、心脏病),以当时医疗水平难以挽救。
权力暗流:作为皇长子生母,哲悯皇贵妃的存在本身即构成威胁。乾隆登基前,潜邸势力已形成嫡福晋富察氏、侧福晋高氏、娴妃那拉氏三足鼎立之势,哲悯皇贵妃若存活至乾隆朝,其子永璜的储君潜力必然引发新一轮权力博弈。她的早逝,或许客观上避免了更激烈的宫廷冲突。
四、历史记忆的建构:从“无名侍妾”到“忠烈母亲”
哲悯皇贵妃的身后名,经历了从“侍妾”到“皇贵妃”的蜕变。乾隆帝通过追封、合葬等仪式,将其塑造为“贤母”典范:
政治符号:将哲悯皇贵妃葬入裕陵地宫,既是对皇长子永璜的安抚(永璜因“不孝”被乾隆斥责后郁郁而终),也是向满洲贵族展示“皇室仁孝”的形象工程。
文化隐喻:在儒家伦理中,“母以子贵”是后宫女人的终极追求。哲悯皇贵妃虽未亲眼见证儿子封王,却通过死后殊荣实现了身份逆转,成为乾隆朝“母仪天下”叙事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