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率领大顺军攻下北京城,崇祯帝自缢于煤山下,明朝自此灭亡。那么,假设没有李自成,明朝还会灭亡吗?下面历史资料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明朝的灭亡跟有没有李自成没多大关系,的确在现在人的眼里明朝崇祯皇帝会自杀及明朝会灭亡很大原因是因为李自成率领大军占领北京造成的。但是事实上李自成只是当时明末农民起义推出来的首领而已,即使没有李自成,这些起义军也会推举出其他人来带领他们推翻明朝,比如张献忠等人。可以说即使没有李自成,以明朝当时的情况不管是谁带领起义军,他都能攻进北京,只有这个首领稍微有点脑子他就能当皇帝,就能把崇祯皇帝逼死,就能让大一统的明朝失去统治天下的资格。其实明朝会亡个人觉得有以下几点原因:
内有起义外有满清,两线作战终拖垮大明,明末崇祯朝不但对内要面对李自成、张献忠等带领的农民起义军的肆虐,还要面对远在东北的那群满清虎狼,而在当时明朝的精锐之师经过与满清的几次大战已经所剩无几,萨尔浒之战九万精锐所剩无几,松锦大战十三万精锐十去九八,松山之战十三万精锐仅剩数万人,可以说到最后面对满清的大明军队只剩下山海关吴三桂所统率的三万余精锐。而此时明朝内部农民起义军又遍地四起,明朝又极力不愿与起义军和满清的任何一方进行和谈,就这样明朝彻底陷入两线作战。这对于本来就兵力不足的大明来说简直就是雪上加霜,最终整个大明的精锐之师就在这两线作战中毁于一旦。
天灾人祸肆虐大明,无粮无饷致大明精锐战斗力锐减,刚才我们就说过明末的崇祯朝是处于两线作战的状态,而也就已经是致命的了。但是更为致命的是,此时的大明经过几场严重的天灾已经处于崩溃的兵源,整个朝廷的国库银两已经所剩无几,而大明自崇祯元年开始整个北方就接连大旱,据《汉南续郡志》记载:“崇祯元年,全陕天赤如血。五年大饥,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饥,八年九月西乡旱,略阳水涝,民舍全没。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无,十一年夏飞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更为严重的是整个明朝是北方闹旱,南方闹水,此时的南方也洪水泛滥成灾,就这样在这数十年的时间里大明可以说是颗粒无收,税收就更是收不了多少。而就在这样的无粮无饷的状态下,明朝将士就等于是空着肚子为朝廷买命,你说一群连饭都吃不饱的士兵能打胜战吗?明朝前期由于粮饷尚能供给军队,所以前期的明军即使是两线作战也依然能够坚持着,在此时辽东前线的明军尚能阻挡住满清的铁骑,而在内部的起义军甚至被明军按着打。1636年当时的农民军领袖高迎祥被明军将领孙传庭所杀,10余万农民起义军被孙传庭军几乎全歼、1636年李自成被洪承畴所败,数十万大军仅剩18人狼狈而逃、1637年张献忠被左良玉部击溃,张献忠落荒而逃,最终兵败降明,可以说前期朝廷在保证粮草充足的情况下,明军对付农民起义军可谓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只可惜最后因为粮饷缺失,又加上各种原因,农民起义军还是没能镇压,明最终亡了。
朝堂内讧不断,崇祯盲目急进,名将非死即降,明亡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朝堂内讧不断,而崇祯帝又盲目急进,导致大明为数不多的名将皆数凋零。熟悉明史的人都知道,明末最会打战的几个名将大概有卢象升、洪承畴、孙传庭、秦良玉、陈奇瑜、孙承宗、傅宗龙、曹文诏、周遇吉、杨嗣昌、贺人龙、曹变蛟、祖大寿等数十人,但是这数十位名将的结局却大多不好,或死于内讧,或死于崇祯的急进,或因同僚的背叛而身败被俘,或力战而死。卢象升曾经数次击退满清对中原的进犯,但在巨鹿被清军所围之时,因杨国柱和胡大威的不败而逃,加上太监高起潜又对救援请求充耳不闻,最终卢象升力战而死;洪承畴曾经的蓟辽总督,先是败高迎祥、张献忠和李自成等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曾经被他打的只剩下18人狼狈而逃,后更是在辽东抵御满清的入侵,但最终他在松山之战因松山副将夏承德的出卖兵败被俘;孙传庭一个被誉为“传庭死,而明亡矣”的当世名将,高迎祥即被他所杀,他本可不用死,大明也本可不会失去此等名将,但是最终因为崇祯帝的急进,孙传庭不得在粮饷不足的情况下出兵剿匪,也因如此孙传庭的军队不得不在粮草不足的情况下出兵迎战李自成,最终全军覆没,而孙传庭也以身殉国。
可以说如果当时的明朝将领们能够同仇敌忾,崇祯皇帝也能相应的更耐心的应对民变,明朝的这些中流砥柱也就不会一个又一个的亦或战死沙场,亦或被同僚所杀,又亦或兵败被俘,而如果这些名将不死,则大明尚有机会,只可惜一切都已经为时已晚。其实说真的,明的灭亡不是亡在农民起义军上,也不是亡在满清的身上,而是实实在在的亡在自己的手上。在当时即使是天灾人祸不断,但是只要明朝的那些王公贵族们能够同仇敌忾,凭借着他们手中的财力还是能够应对一二,但是他们就偏偏不这么做,他们宁愿最后让这些财宝被李自成和满清所夺,他们也不愿意捐出给朝廷抵御外敌。而且最为可恶的是,这些人非但不与明朝同舟共济,甚至还要对明朝落井下石,多少的名将和将士们的性命因他们而死,他们的争权夺利非当害了大明,也害了这些将士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