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那段风云变幻的历史长河中,曹髦宛如一颗流星,虽短暂却闪耀着独特的光芒。这位年轻的曹魏皇帝,身处司马家族权势滔天的黑暗深渊,以非凡的勇气和决绝的姿态,向命运发起了最后的挑战。他为何没有将司马昭骗至宫中将其诛杀,这背后隐藏着诸多复杂而深刻的原因,绝非简单的“害怕”二字所能概括。
前朝刺杀阴影:司马昭的“惊弓之鸟”之态
曹髦之前,曹魏朝廷曾有过两次针对司马家族的刺杀行动,这两次失败如同两把利刃,深深刺痛了司马昭的神经,让他成为了惊弓之鸟。曹芳时期,司马昭觐见时,有人唱“青头鸡”(谐音“押”,提醒皇帝在诛杀司马昭的诏书上画押),然而曹芳胆小怕事,未敢动手,司马昭侥幸逃生。此后,李丰和张缉又打算趁群臣朝拜天子时,利用宫门卫兵诛杀司马师,结果消息走漏,司马师先下手为强,将他们夷灭三族。
这两次惨痛的教训,让司马家族对皇帝的防备心提到了顶点,尤其是司马昭,他深知皇帝们都想除掉自己,因此上朝时里三层外三层地安排防备。他身边永远跟着甲士千人,这些士兵都是从淮南战场上挑选出来的精锐,只听司马家的命令。曹髦即便想在宫中埋伏刀斧手,也根本无法突破司马昭的严密防线,进入他的安全圈。
手中无实权:禁军掌控下的无力回天
自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后,司马家族便牢牢掌控了曹魏的禁军。虽然中军中或许还有一些支持曹家的人,但司马昭作为都督中外诸军事,能够随意调动亲信将领,将自己的安全保护得密不透风。曹髦上朝时,看似周围都是卫兵,实则大多是司马昭的人,他若敢轻举妄动,分分钟就会被控制住。
司马师死后,曹髦曾想趁司马昭留守许昌时夺权,他下令让尚书傅嘏率军返回京师,自己则准备搞一场宫廷政变,彻底解决司马昭,终结司马家把控朝政的局面。然而,司马昭识破了他的计谋,亲自带兵回洛阳,从此便很少进宫面见曹髦。即便见面,也是带着大批亲信,曹髦根本找不到下手的机会。可以说,曹髦连司马昭的面都见不着几次,更谈何将他骗到宫中杀掉。
计划泄露危机:雨夜阴谋的无奈流产
曹髦并非没有尝试过将司马昭骗入宫中诛杀。他曾计划在凌云台设下埋伏,诱骗司马昭入宫将其杀掉,还拉拢了掌管部分禁军的李昭和黄门从官焦伯。然而,天公不作美,下起了大雨,司马昭没有按照原计划入宫,计划不得不推迟。可就在这推迟的间隙,消息却泄露了出去,王沈、王业向司马昭告密。曹髦知道再等下去就是死路一条,只能孤注一掷,带兵出击,这才有了后来那场悲壮的“自杀式讨伐”。
帝王尊严抉择:宁死不屈的精神抗争
曹髦之所以没有选择继续等待合适的时机将司马昭骗入宫中,而是毅然决然地发动讨伐,是因为他深知时间不等人。司马昭的野心日益膨胀,不断给自己揽权,又是要封晋公,又是要九锡之礼,篡位之心昭然若揭。曹髦清楚,如果自己再不动手,要么被废,要么被杀,与其等死,不如拼一把。
他有着曹操的血性和曹植的才华,性格刚勇,不愿做傀儡苟活。“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句振聋发聩的话语,便是他反抗的宣言。他喊出这句话的时候,就已经做好了赴死的准备,这是他作为帝王最后的尊严。他要用自己的生命,向权臣发出最强烈的抗议,让后人记住这个不甘屈服的年轻帝王。
曹髦没有把司马昭骗到宫里杀掉,并非是因为害怕,而是在权谋的漩涡中,他面临着前朝刺杀失败的影响、手中无实权的困境、计划泄露的危机以及捍卫帝王尊严的抉择。他的悲剧,是那个时代的悲剧,但他的勇气和抗争精神,却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屹立在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后人勇敢地面对困境,坚守自己的尊严和信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