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 历史解密

骆宾王的下场:历史迷雾中的三种可能

作者:Marshall2025-07-17      来源:爱上历史

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以《咏鹅》名动天下,又以《讨武曌檄》震动朝野。然而,这位才华横溢的文人,在扬州兵败后却如断线风筝般消失于历史长河。关于他的最终结局,正史与野史、官方记载与民间传说交织成迷雾,至今未有定论。梳理现存史料,骆宾王的下场主要有三种可能:兵败被杀、投江自尽、遁入空门。

一、兵败被杀:正史的“官方定论”

《旧唐书·骆宾王传》记载:“敬业败,伏诛。”这一说法被《资治通鉴》进一步坐实:扬州兵败当夜,徐敬业率残部欲逃往高丽,却被部将王那相叛变斩杀,骆宾王与徐敬业之弟徐敬猷的首级被献至洛阳。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考异》中引用《唐纪》称:“伪将王那相斩之(徐敬业)来降,余党赴水死。”此处的“余党”是否包含骆宾王,虽未明言,但结合《旧唐书》的“伏诛”之说,后世多将骆宾王视为兵败被杀的“逆党”之一。

然而,这一说法存在诸多疑点。首先,骆宾王作为徐敬业的核心幕僚,其首级若被公开示众,为何未提及葬地或家属情况?其次,若骆宾王全家被诛,为何《骆宾王文集序》的作者郗云卿(奉中宗之命搜集骆宾王遗文)却称其“因致逃遁”?更关键的是,正史对骆宾王之死的记载存在矛盾:《旧唐书》与《资治通鉴》强调“伏诛”,而《新唐书》仅以“亡命不知所之”含糊带过,这种差异为其他可能性埋下伏笔。

二、投江自尽:文人浪漫的悲剧想象

唐人张鷟在《朝野佥载》中记载:“骆宾王《帝京篇》曰:‘倏忽抟风生羽翼,须臾尖浪委泥沙。’后与徐敬业兴兵扬州,大败,投江水而死。”这一说法虽无旁证,却因符合文人“以死明志”的浪漫想象而流传甚广。支持者认为,骆宾王自幼熟谙水性(义乌江畔长大),兵败当夜跳江逃生并非不可能;反对者则指出,若骆宾王投江,为何无目击者或尸体发现记录?

浙江师范大学教授骆祥发提出折中观点:骆宾王可能跳江逃生后隐匿行踪。他援引《资治通鉴考异》中“余党赴水死”的记载,认为“赴水”未必是死亡,而是逃生手段。结合骆宾王十岁前在义乌江边游泳的经历,其水性足以支撑他游至安全地带。这一解释既保留了“投江”的文学意象,又为后续隐居传说提供合理性。

三、遁入空门:民间传说的温情收尾

关于骆宾王结局的最浪漫传说,莫过于“灵隐寺为僧”。唐人孟棨在《本事诗》中记载:初唐诗人宋之问夜游灵隐寺,吟出“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后苦无下句,一老僧突然续道:“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宋之问惊叹不已,次日寻访时老僧已消失无踪。后有人告知,此僧正是骆宾王。

这一传说虽被后世小说家(如冯梦龙《喻世明言》)反复演绎,却非完全空穴来风。中宗复位后,郗云卿奉命搜集骆宾王遗文,其在《骆宾王文集序》中明确提到“因致逃遁”;清代《义乌县志》更记载骆宾王墓位于义乌上枫塘,墓主“终老于潜,遗骨归葬”。更耐人寻味的是,宋之问在《祭杜审言学士文》中虽称骆宾王“不能保族而全躯”,但此文写于公元708年,距扬州兵败已过去24年——若骆宾王真被诛杀,宋之问何须用“不能全躯”的模糊表述?

四、历史迷雾的深层逻辑

骆宾王结局的争议,本质是政治、文学与历史书写的复杂博弈:

武周政权的舆论控制:武则天以女主称帝,需淡化反对者的影响力。将骆宾王定性为“逆党伏诛”,既能震慑反对势力,又能掩盖其统治合法性的争议。

文人命运的集体投射:后世文人同情骆宾王的遭遇,通过“遁入空门”的传说,将其塑造为“才高不遇”的悲剧英雄。这种文学建构,实则是士人对理想主义命运的共情。

史料的矛盾与缺失:正史对骆宾王之死的记载存在矛盾,地方志与宗谱又多附会传说,导致真相难以还原。例如,南通狼山脚下的“骆宾王墓”虽被地方志记载,但无确凿证据证明墓主身份。

上一个: 古代人如何相亲的?古人相亲上的那些趣事

下一个: 中元节为何被称为“鬼节”?——历史、信仰与民俗的交织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