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 历史解密

中元节为何被称为“鬼节”?——历史、信仰与民俗的交织

作者:Marshall2025-07-17      来源:爱上历史

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兼具神秘色彩与人文关怀的重要节日。它既是道教“地官赦罪”之日、佛教“盂兰盆会”之时,也是民间“祭祖追思”的盛大仪式。而“鬼节”这一俗称,恰恰折射出其与亡灵、幽冥世界的紧密关联。这一称呼的由来,需从历史渊源、宗教融合与民俗实践三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历史溯源:从“秋尝祭祖”到“鬼门大开”

中元节的核心习俗可追溯至上古时期的“秋尝祭祖”。先秦时代,农作物初熟时,人们会以新米、时鲜供奉祖先,报告秋收成果,祈求来年丰收。这一习俗在《礼记·月令》中已有记载:“是月也,农乃登谷,天子尝新,先荐寝庙。”此时,祭祀对象主要为家族祖先,尚未与“鬼魂”概念直接关联。

至汉代,道教兴起,将农历七月十五定为“中元地官赦罪日”。道教经典《太上三官经》记载,地官大帝掌管人间善恶,中元日会打开鬼门,释放孤魂野鬼接受人间供奉,为其赦罪超度。这一设定首次将“七月十五”与“鬼魂”联系起来,赋予其“鬼门大开”的神秘色彩。民间逐渐流传“七月半,鬼乱窜”的说法,认为此日亡灵可返回阳间,与亲人团聚或接受祭祀。

与此同时,佛教的盂兰盆节也在此时传入中国。佛经《盂兰盆经》讲述目连救母的故事:目连以百味五果供养十方神佛,解救堕入饿鬼道的母亲。佛教徒因此将七月十五定为“盂兰盆会”,通过施食、诵经超度亡魂。这一习俗与道教“赦罪”理念不谋而合,进一步强化了七月十五与“鬼魂”的关联。

二、宗教融合:儒释道共塑“鬼节”内核

中元节被称为“鬼节”,本质上是儒释道三教文化融合的产物:

道教的地官信仰:将七月十五视为“地官诞辰”,强调通过祭祀赦免亡魂罪孽,使其脱离苦海。这一信仰为“鬼节”提供了时间框架与超度逻辑。

佛教的盂兰盆会:以目连救母的故事为核心,倡导“孝亲报恩”,通过施食、诵经超度饿鬼。这一习俗使“鬼节”兼具伦理教化与宗教救赎的双重意义。

儒家的孝道传统:中元节祭祖习俗与儒家“慎终追远”的伦理观高度契合。无论是家祭、墓祭,还是“烧包”(焚化纸钱衣冠),均体现对祖先的追思与感恩。这种对“亡灵”的重视,使“鬼节”超越宗教范畴,成为全民性的文化实践。

三教合流下,中元节逐渐形成“祭祖、超度、祈福”的复合型节日,而“鬼节”之称则成为其宗教神秘性与民俗实践的通俗概括。

三、民俗实践:从“敬鬼”到“娱人”的演变

“鬼节”之称的普及,与中元节丰富的民俗活动密不可分。这些习俗既包含对亡灵的敬畏,也蕴含对生命的关怀:

放河灯:中元夜,人们将点燃蜡烛的荷花灯放入江河,为亡魂引路,助其脱离苦海。这一习俗源于上元节(元宵节)张灯的演变,因“人鬼有别”,上元张灯于陆地,中元则张灯于水中,象征阴阳两界的沟通。

烧纸钱:民间认为阳间的纸钱是阴间的货币,焚烧纸钱可为祖先送去财富。此外,人们还会在十字路口焚烧纸钱,施舍无家可归的野鬼,避免其抢夺祖先的供品。

祭祀土地:中元节正值农作物收获期,人们将供品撒入田地,缠绕五色纸于穗上,祈求土地神保佑丰收,避免冰雹灾害。这一习俗体现了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

地域特色:不同地区的中元节习俗各具特色。例如,山西长子县屠羊赛神,认为可增加羊只生产;广东东莞吃莲藕煲鸭,取“鸭”与“压”谐音,寓意压住魂灵;江西吉安禁止孕妇折纸锭,认为孕妇折的纸钱鬼拿不动。

随着时代变迁,中元节的“鬼节”色彩逐渐淡化,更多转向文化传承与情感表达。例如,放河灯从超度亡魂演变为娱乐活动,祭祖仪式成为家庭团聚的契机。然而,“鬼节”之称仍被广泛使用,因其简洁生动地概括了节日与亡灵、幽冥世界的关联,成为传统文化记忆的重要符号。

上一个: 古代人如何相亲的?古人相亲上的那些趣事

下一个: 申培公:西汉儒学的播种者与赵绾、王臧的悲剧之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