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并不是一个缺少儿子的皇帝,而且还多达二十六个之多。在这么多的儿子中,难道就没有找到一个媲美太子朱标的吗?以至于在他死后,非要传孙不传子,把皇位给了朱标的次子朱允炆。
其实,其中虽然有着朱元璋对于太子朱标的偏爱在里面,但更重要的原因还是,古代皇位的继承,是不能完全任由皇帝个人喜好去的,是有一套基本的制度在兜底,也就是我们所常说的嫡长子继承制和兄终弟及制。但前提是必须把嫡长子继承制放在优先的地位,而后才是兄终弟及制。
朱标是朱元璋的嫡长子,所以他当太子是理所应当、合情合法的。当朱标被立为太子的那一刻起,其所有子孙都被划归为大宗,而剩下是二十多个弟弟及其子女,都被归类为小宗。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度的规定,皇帝就只能在朱标这一脉传承,根本就轮不到其他藩王,所以朱元璋立朱标的儿子当储君,是完全符合传统的礼仪的。
只有当朱标及其子孙全部死光,嫡长子继承制无法进行下去的之后,才会考虑兄终弟及制度,把皇位给朱元璋的第二子秦王朱樉。这时朱樉这一脉就理所应当地成为了大宗,皇位也会在这里代代相传下去。而如果朱樉在成为大宗前先行死去,或者在成为大宗后,子孙后代全部死干净的话,那么皇位才会给到朱元璋第三子晋王朱棢;而恰好朱棢在成为大宗前也先行死去,或者在成为大宗后,其子孙后代全部死干净的话,皇位才能落到我们的燕王朱棣的手中。
所以朱棣之所以能够当上永乐皇帝,从礼法上来讲,是明确不符合的,还不是因为朱允炆上台后骚操作太多,政治斗争经验不足,才给了朱棣夺取皇位的机会。
嫡长子继承制长期以来都是被各个中原王朝,所普遍认可的皇位继承制度,可以有效地减少因为立储而产生的政治斗争。
所以,即便朱元璋有心给秦王、晋王、藩王,他也不敢这么做。何况,在他的眼中,早就认定朱标就是皇位的继承人,所以当太子死后,将皇位给其后代,既合乎了礼法,也满足了自己的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