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牧,战国时期赵国名将、军事家,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接下来历史资料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战国时期有许多名将,比如白起、王翦、孙膑、廉颇、庞涓等人,无不是智谋高绝。
却很少有人像李牧那样,在大厦将倾之时临危不乱,频频击退强敌,在他的守护下,赵国孱弱的防线固若金汤。
李牧的人生相当传奇,从其轨迹来看,可以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分防御匈奴南侵,下部分抵御秦军东进。
《史记》有记载,“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
虽然一生战功赫赫,但是封神之作来自于赵破匈奴之战,用15万步兵围歼10万匈奴骑兵。
李牧的生年不可考,早在赵惠文王时期就是一名优秀的年轻将领。
当时赵国北方常常受到匈奴的侵扰,赵奢、廉颇等名将的重心在中原,驻守代郡防御匈奴的差事就落到李牧的头上。
李牧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稳定军心,方法很简单,一是每天杀几头牛羊犒劳有功的将士,二是亲自传授将士骑射之术。
《史记》有记载,“日击数牛飨士,习骑射。”
因此在很短的时间内,赵军兵营就营造出一副其乐融融的景象。
要长期维持这种现状,需要充足的军费保障,恰好赵惠文王给予了李牧特权。
《史记》有记载,“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
李牧不仅可以自行设置官员,代郡赋税也不需要上缴,条件只有一个,保证北方安定,不让匈奴打进来。
李牧知道,仅靠这些完全不够,还需要强大的情报网和防御体系。
《史记》有记载,“谨烽火,多间谍。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
因此,一方面修缮数量众多的烽火台,只要发现敌军就会报警;
另一方面和边境军民约定,一旦匈奴来袭,则全部坚壁清野,让匈奴抢不到任何物质。
李牧的办法很有效果,匈奴每次南下,烽火台总会及时报警,边境军民带着包裹进入城池。
不论匈奴如何骂阵,赵军就是不出战,多年下来,匈奴耗费人力物力,却没有得到半点收获。
可是时间长了,这种方法也有副作用,将士们不懂李牧的用心,认为他胆小怯战,心中生出愤愤不平之感。
《史记》有记载,“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
就连远在邯郸,刚即位不久的赵孝成王也认为李牧磨灭了边境将士的士气。
于是数次来信责备,要求他出动迎战,可是李牧依然不为所动。
赵孝成王非常生气,一纸诏令把李牧调回邯郸,派另一位将领代替李牧。
《史记》有记载,“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这位将领吸取李牧的教训,积极迎战来犯的匈奴,结果败多赢少,几次下来,赵军不仅损失惨重,连物质也抢夺了不少。
这时候赵孝成王才想起李牧的好,如今赵国的重心在中原,只要北方安定就可以。
于是又调李牧驻守代郡,并承诺不再干预军政之事。
李牧回来之后,一切又恢复原样,匈奴虽然一无所获,却对他生出了轻敌之心。
《史记》有记载,“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
其实在李牧心中,早已有了一个计谋,他与几个心腹将领商定,设置一个埋伏圈,引匈奴进套。
为了确保胜利,李牧准备战车1300辆,战马13000匹,5万步兵和10万弓箭手,进行多兵种联合操练,使得士气大增。
终于,决战的一天来临了,当烽火台发现来袭的匈奴骑兵,李牧这一次没有退守,而是主动出击,结果赵军一战就败,弃甲而逃。
多少年来,匈奴好不容易等到这个机会,因此不作细想,头脑发热地下令追击,结果等来的是赵军事先设置好的包围圈。
最后,10万匈奴骑兵几乎被全歼,只有单于带着少量亲兵突围而逃,而赵军仅仅伤亡4万。
经此一战,李牧声名大噪,成为赵国继赵奢、廉颇之后的又一位名将,十年内,赵国北方再无外敌敢来侵扰。
《史记》有记载,“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卫青和霍去病以征讨匈奴而出名,却从没有这么大的战果,数次下来杀敌人数才超过10万,而李牧也凭这一战而封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