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荒本草》一部由是医学家朱橚主持编写的植物图谱,于明代早期编写完成,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以救荒为宗旨的农学、植物学专著书。
朱橚为明太祖朱元璋第五子,明成祖朱棣之胞弟,就藩开封。朱橚以藩王之尊,亲效神农之所为,啮尝百草,取可食之物,著录简编,故而《救荒本草》在众多本草著作中地位十分特殊。
但又因该书的撰著目的在于救度荒年,故全书的写作重点在食用而非药用,所以,该书尽管冠以“本草”之名,但问世以来,少为医药学家重视,转受植物学者的青睐,《四库全书》中即将其隶于子部农家之次。
全书对野生可食用植物的救荒作用和效果进行了系统分析,配有精美的木刻插图,展示了我国当时经济植物分类的概况,也全面地总结了植物资源的利用、加工炮制等方面的理论。对我国植物学、农学、医药学等科学的发展都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救荒本草》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刊刻于开封,明代朱橚(1360-14 25)编写。朱橚是明太祖第五子,封周王,死后谥定,所以《明史·艺文志》对这部书题"周定王撰"。《救荒本草》是一部专讲地方性植物并结合食用方面以救荒为主的植物志。全书分上、下两卷。记载植物414种,每种都配有精美的木刻插图。其中出自历代本草的有138种,新增276种。从分类上分为:草类245种、木类80种、米谷类20种、果类23种、菜类46种,按部编目。
同时又按可食部位在各部之下进一步分为叶可食、根可食、实可食等,计有:叶可食237种、实可食61种、叶及实皆可食43种;根可食28种、根叶可食16种、根及实皆可食五种、根笋可食三种、根及花可食二种,花可食五种、花叶可食五种、花叶及实皆可食二种、叶皮及实皆可食二种;茎可食三种、笋可食一种、笋及实皆可食一种。其中草本野生谷物,归入种实可食部的稗子、雀麦、薏苡仁、莠草子、野黍、燕麦等都是禾本科植物;米谷部的野豌豆、山扁豆、胡豆、蚕豆、山绿豆都是豆科植物。同类排在一起,既方便于识别,也反映了它们之间有相近的亲缘关系。
《救荒本草》新增的植物,除开封本地的食用植物外,还有接近河南北部、山西南部太行山、嵩山的辉县、新郑、中牟、密县等地的植物。在这些植物中,除米谷、豆类、瓜果、蔬菜等供日常食用的以外,还记载了一些须经过加工处理才能食用的有毒植物,以便荒年时借以充饥。作者对采集的许多植物不但绘了图,而且描述了形态、生长环境,以及加工处理烹调方法等。李濂在《〈救荒本草〉序》中说:"或遇荒岁,按图而求之,随地皆有,无艰得者,苟如法采食,可以活命,是书也有助于民生大矣。
《救荒本草》以食用植物为主,具有资源调查性质,是一本记载野生食用植物的专书,也是我国本草学从药物学向应用植物学发展的一个标志。总之,该书在植物学、农学、医药学上具有较大价值和贡献,是一部多学科交叉的济荒专书。
朱橚撰《救荒本草》的态度是严肃认真的。他把所采集的野生植物先在园里进行种植,仔细观察,取得可靠资料。因此,这部书具有比较高的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