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 唐朝

高适与杜甫的结局困倦,为何他们的好友高适能成功逆袭?

作者:Marshall2022-03-10      来源:爱上历史

李白杜甫与高适都是唐代著名大诗人,他们生活在同一时期,彼此也都有过交集。下面历史资料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天宝三载(744年)在中国的历史上看似非常不大,朝野之间并没有什么震动天下的大事发生,既无旧帝去世,也没有新皇登基,更没有尸山血海的拼杀。然而那一年却又是那么的与众不同,因为在那一年,三位伟大的诗人相逢了。

这一年,43岁的李白来到梁宋(现在的开封、商丘附近)游玩,他遇到了32岁的杜甫、40岁的高适。

此时李白诗名已传遍天下,杜甫尚且困于一城之中,高适还在家中种地钓鱼以维持生计,这3位诗人一经相逢,便互相谈起彼此的诗歌,聊起自己的理想,尽管社会处境各自不同,但聊起未来时依然雄姿英发,有着少年人的慷慨激昂之气。在他们聊天的时候,背景音乐大概就是那首:“我还是曾经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

一番畅谈之后,三人结为好友,狂歌痛饮后潇洒告别,诗人之间的告别大概不像是给别人种地的陈胜那样苦大仇深且有几分侥幸,说什么“苟富贵,勿相忘”,只不过是淡淡的一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便各自迈向彼此的人生。

此一去,天南海北,各自殊途,李白杜甫最终都一生困窘,而当时最不起眼的高适,却成功地逆袭,成为了大唐诗人中,成功以军功封侯的唯一一人。

李白与杜甫当然都是唐朝最为伟大的诗人,诗仙是浪漫主义的巅峰,诗圣则是现实主义的巅峰,他们的诗篇本身就已经成为了中华文化中最为璀璨的星,他们在诗中所表达出来的精神,也有很多成为了华夏民族的精神底色,但你要说他们的人生混得很成功,那他们两人的棺材板就按不住了。

李白与杜甫一生的理想,从来都不是成为一名伟大的诗人,在那个年代,写诗是很正常的事情,不写诗才不正常,他们也不觉得自己写诗这个事情能给社会带来什么贡献。

在他们心底深处,真正能够给社会做贡献的那还是得当官,然后才能够“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好好辅佐皇帝,让他成为尧舜那样的圣君,好好治理国家,让天下的风俗再次变得像尧舜之世那样淳朴,所以李白与杜甫一生都在为当官而奔走。

李白由于父亲是商人的缘故,无法参加科举,所以他不能通过科举入仕,只能走高官推荐的路子,他先后结识了李邕、裴长史、张说、玉真公主等等王公大臣,都没有等到出仕的机会,最终还是得到贺知章推荐,才得以见到皇帝唐玄宗。

唐玄宗召见了李白以后,与其交流一番,发现这个人确实有才华,但性格豪放不羁,有点不太适合混职场,就只是任命他为翰林待诏,也就是给自己写写诗解闷,没事儿也可以给自己提意见,不需要与同僚过多接触,结果李白在这个岗位上还惹得很多人怨恨,渐渐就被唐玄宗疏远了,此后他到处游荡,很是放荡不羁。

杜甫与李白不一样,他是可以参加科举的,不过在24岁那年参加科举没有考上进士,杜甫就随心所欲地旅游了一圈,到天宝十载(751年)才得到赏识,有了做官的资格,但直到755年才被授予河西尉这种小官,当时的杜甫尽管过了十多年困窘的时光,但依然不愿意去当这个县尉,写下了“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的诗,朝廷因此将其改任为右卫率府兵曹参军,杜甫此时已经43岁。

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投奔了永王李璘,还为其写下了很多歌功颂德的诗篇,没多久永王因为谋反被杀,李白也受到牵连,被流放到夜郎,从此仕途再也无望,最终于上元三年 (762年)病逝。

杜甫本来被叛军俘虏,但找机会跑了出来,成功见到了唐肃宗,被任命为七品左右的左拾遗,主要负责给皇帝提意见。杜甫尽心尽责地给皇帝提了无数意见,将唐肃宗惹得头疼无比,一度想要杀了他,但在大臣的劝说下还是忍住了,最终将他贬职,决定从此再也不重用他。而杜甫没多久也放弃了仕途,进入蜀中隐居,于大历五年(770年)去世。

李白与杜甫的人生结局可以说得上是极其困窘,而他们的好友高适,尽管也曾长时间困窘,但后来却成功逆袭,成为了封疆大吏,这是为何呢?

其实高适的人生轨迹,在很长时间里都与杜甫是差不多的,也参加了好几次科举且落地,直到46岁才成为封丘尉这样的小官。

封丘也是一个地名,与河西差不多,封丘尉自然就是与河西尉一样级别的官职了,不过43岁的杜甫拒绝了河西尉,46岁的高适则平静地接受了,尽管在职期间也很难熬,写下了“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的句子,但还是在这个岗位上坚持了三年,由于在职期间多次给边境战区送兵,而得到了凉州河西节度使哥舒翰的赏识。

天宝十一年(752年),49岁的高适成为了哥舒翰幕府的掌书记,在那个战争年代,军中是很容易升职的,何况高适有着足够的能力。在哥舒翰由于唐玄宗的严命出兵而全军覆没,潼关失守后,高适并没有像李白、杜甫那样找亲王创业或者直接回家,而是追上了逃亡的唐玄宗,为其分析局势,在唐玄宗的命令下去辅佐唐肃宗。

到天宝十五年(756年),53岁的高适已经正式成为了大唐帝国的封疆大吏,他成了手握大军的淮南节度使,先后平定了永王李璘的叛乱,又解救睢阳之围,他已经不仅仅再是大唐的诗人,同时也是大唐的名将,于广德二年(764年)进封为渤海县侯,成为大唐诗人中最为独特的存在。

同样都是诗人,为何李白杜甫与高适的结局大不一样呢?钱钟书在某种意义上已经说明了,他说“一个人二十不狂没志气,三十犹狂是无识妄人”。

李白杜甫高适三人都是很狂的,可不同的是,高适在很狂的同时也很脚踏实地,他尽管在种地的时候还说自己可以“屈指取公卿”,很快就可以成为朝廷大员了,但是他也很踏实,朝廷让他去做县尉,他立马就去了,在做县尉的时候也忍受很多,最终成功找到机会,一步一步地上升。

而李白杜甫则没有高适的那种踏实与忍让,这当然不能说他们是无识妄人,但对当时的唐朝官场来说,让高力士脱靴子的那个翰林待诏李白,不愿意去河西赴任的那个杜甫,肯定是称得上狂妄一词的,所以当时的整个唐朝官场都在排斥这两个人,而选择了融入其中的高适,则凭借着自己的妥协、坚忍、果断与决绝而实现了自己“屈指取公卿”的理想。

李白 杜甫

上一个: 为何武则天初次侍寝就被唐太宗李世民封为才人

下一个: 唐朝在短短八年里就发生了五次政变 这件事情和武则天有关吗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