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他的母亲阿巴亥是努尔哈赤最为宠爱的大妃之一。
因为母亲的缘故,多尔衮从小就颇受努尔哈赤的喜爱。努尔哈赤驾崩,皇太极继位时,多尔衮还是个只有十几岁的孩童。幼年丧父丧母的多尔衮,跟随在八哥皇太极的身边,颇受皇太极的器重和喜爱。
十六岁时,多尔衮跟随皇太极领兵出征蒙古,在和察哈尔部族的战斗中崭露头角,被皇太极赐封“墨尔根代青”的美号,努尔哈赤初建的正白旗也被划归到多尔衮的手下,为其日后的崛起提供了初步的基础。
明崇祯四年,皇太极率领五万兵马入侵明朝边境。在大凌河之战和锦州之战中,多尔衮身先士卒,亲自冲锋在前,受到明军将领洪承畴、祖大寿的火炮袭击,差点殒命战场。
几次战役后,明王朝在关外的势力基本被消灭殆尽,勇武杀敌的多尔衮更加收到了皇太极的器重。大凌河之战后,皇太极仿照明朝制度建立了六部,吏部之首便是多尔衮。
年轻的多尔衮不仅在行军杀敌方面卓有成绩,在建国方略、安邦政策上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初步建制后,皇太极在蒙古、明朝、朝鲜三个目标之间举棋不定,多尔衮向其献策,确定了先攻占大明,再集全国之力,西平蒙古,东平朝鲜的战略方针。
由于明朝尚存实力,多尔衮便在每年的秋收季节入关侵扰袭击,明朝的国力进一步削弱。
在后金和明朝僵持时,多尔衮开始了征讨蒙古的征程。蒙古帝国的末代大汗,成吉思汗的孙子林丹汗率领蒙古残余势力企图顽抗到底,联明抗金,给后金政权造成了不小的困扰。多尔衮最终俘虏了林丹汗的福晋、子孙,林丹汗也远遁青海,客死异乡。
蒙古帝国就此灭亡,后金基本统一了中国北方的大片领土。曾经元朝的传国玉玺也被多尔衮作为战利品献给了皇太极。
以蒙古覆灭为契机,1636年正月初一,多尔衮带领后金王室的贝勒、臣子们,向皇太极朝拜行礼,皇太极定都盛京,立国大清,正式称帝。论功行赏之时,年仅二十四岁的多尔衮因其卓越的文治武功,被册封为和硕睿亲王,享有世袭罔替,配享太庙的特权,由此成为我们所熟知的清代八大铁帽子王之一。
皇太极统一天下的目标还未完成就猝死于宫闱之中。由于其生前并未立下遗嘱任命继承人,清朝皇室内部出现了皇太极长子豪格、和硕睿亲王多尔衮、和硕庄亲王济尔哈朗三方势力的分歧。
此时的清政权还面临着明朝的压力,多尔衮为了避免争夺,顾全大局,拥立了皇太极的九子福临继位,成功化解了一场内乱。
六岁登基的福临难以处理政事,身为摄政王的多尔衮就在实际上左右了清朝的政权。1644年,李自成带领的农民军占领北京。
崇祯帝自缢,多尔衮当机立断,趁着中原大乱,率领十万大军入关,击败了李自成,迁都北京,并让福临重新登基,开启了清朝和中国历史的新变化。
入主中原的多尔衮并没有让胜利冲昏头脑,不顾部分清朝皇室偏安江北的主张,他向西征讨张献忠的大西政权,向南继续追击李自成的大顺农民军和南明王朝的残余势力。
在此过程中,不断吸纳中原的散兵游勇,将入关带来的的十万兵马,发展壮大,为清朝统一全国立下了不朽的功绩。
在统一的路途中,多尔衮也吸取前明的教训,废除了明朝的诸多苛捐杂税,对于吏治的清明也要求的极为严格,启用了一批汉族大臣,使民众的生活有了一定的保障。
顺治七年,南征北战的多尔衮死于游猎的路途中,顺治帝迫于其生前的势力和功绩,为了安定政局,不得不追封其为“清成宗”,谥懋德修远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
两个月后,多尔衮的势力被清洗,顺治帝才敢将其抛尸扬灰,可见多尔衮生前的威慑力。顺治因多尔衮强僭越皇权才如此憎恶多尔衮。但多尔衮征战一生,平定蒙古、朝鲜,击败明朝,带领清军入关统一天下,治国理政、安定民生,对于清朝开国确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