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 明朝

刘伯温曾辅佐朱元璋平天下,死后仍为朱元璋着想

作者:Marshall2022-07-13      来源:爱上历史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刘基精通天文、兵法、数理等,尤以诗文见长。他辅佐朱元璋平天下,计划立定,人莫能测。朱元璋多次称他为“吾之子房”。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01 朱元璋多次称他为“我的张良”

元朝末年,元大都北京一家书店来了一位顾客,拿起一本天文书翻阅起来,仅看过一遍便能背诵,而且一字不差,出于对他的敬佩,书店老板要把那本书送给他,他说:这本书已经在我胸中了,我要它何用?这个过目不忘的人,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刘基刘伯温

在民间传说中,刘伯温简直是神一般的存在,“先知先觉”“料事如神”“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这些传说并非夸张,作为辅佐朱元璋打天下的第一谋臣,“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的刘伯温,确实配得上这些民间谚语——“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

(刘基)学贯天人,资兼文武;其气刚正,其才宏博。议论之顷,驰骋乎千古;扰攘之际,控御乎一方。慷慨见予,首陈远略;经邦纲目,用兵后先。卿能言之,朕能审而用之,式克至于今日。凡所建明,悉有成效。”——朱元璋多次称他为“吾之子房”,并对他做出如此评价,也不是客气话。

蔡元培对他的评价则是这样的:“时势造英雄,帷幄奇谋,功冠有明一代。”

除了政治、军事等才能,刘伯温“尤以诗文见长”,风格“古朴雄放”,常以诗文抨击统治者的腐朽、同情民间疾苦,著有《诚意伯文集》(他被封“诚意伯”),在文学史上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早在元统元年(1333),时年二十三岁的处州青田县(今属浙江温州市文成县)人刘伯温就中了进士,“精通经史、尤精象纬之学”的他,被时人比作诸葛亮——《明史·卷一百二十八·列传第十六》:西蜀赵天泽论江左人物,首称基,以为诸葛孔明俦(同一类人物)也。

02 拒做丞相的“第一谋臣”

在战火连连、兵荒马乱的年代,知识分子若无人赏识,最好的选择也许是在家闲居,这样还可以避祸,刘伯温也是这样,中进士后在家一闲居就是三年,三年后才当了一个八品官,被授为江西高安县丞。

虽然只是县令处理政务的助手,但刘伯温勤于职守、执法严明,很快就做出了政绩,却因不避强权、为民除害而遭地方豪绅切齿痛恨,若不是长官和部属护佑,估计活不到辅佐朱元璋的那一天。

刘伯温被朱元璋请到南京,是1360年的事情了,而在这之前的二十多年里,他的经历可以用不停地坐过山车来形容——辞官到江苏丹徒乡下教书为生、结束半隐居生活到大城市杭州生活、徐寿辉攻陷杭州之前带家人回到故乡、朝廷起用他为江浙省元帅府都事、不满元朝腐败昏聩再次辞官还里……

到了朱元璋碗里,刘伯温的才能才真正得到发挥,一出山就被朱元璋委任为谋臣的他,针对当时形势,建议朱元璋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得到朱元璋采纳,并辅佐朱元璋集中兵力相继搞定陈友谅张士诚等比朱元璋强大得多的割据势力。

据《明史·刘基传》记载,朱元璋的灭元方略,也是刘伯温参与制定的,并辅佐他把蓝图变成了现实,1367年之后长达八年时间里,参与军机、筹划全局的主要人物都是刘伯温。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授刘基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在朱元璋眼里,这位辅佐他打下天下的第一谋臣,理所当然应该当丞相,还对他表示“我的丞相,除了你其他人都不合适”,刘伯温却说他太疾恶如仇,又不耐烦处理繁杂的事务,即使勉强当了丞相,恐怕也当不好,反而会坏事。

他很有自知之明,这又说明他的智慧不同一般人——一个人最愚蠢的,莫过于没有自知之明,很多聪明人,把别人看得透透的,唯独看不清自己。

03 仇人下毒

那么问题来了:疾恶如仇是好事还是坏事呢?一个拥有这种品性的人,当然是好人,但对他来说并不是好事。道理很简单:疾恶如仇一定会得罪人。

而被他得罪过的,包括后来位居百官之首的左丞相胡惟庸。了解胡惟庸的人都知道,这人人品很坏,当初朱元璋要刘伯温当丞相,刘伯温不答应,朱元璋问他哪些人可以当丞相、胡惟庸可不可以时,刘伯温就说了这么一句:丞相好比驾车的马,让他驾车很可能会翻车。

可是后来,朱元璋忘了刘伯温的告诫,先是于洪武六年任命胡惟庸为右丞相,后来又进他为左丞相,胡惟庸成为百官之首。

是朱元璋的记性不好吗?当然不是,一是有大功臣李善长的极力推荐,二是胡惟庸确实很会来事,博得了朱元璋的欢心,朱元璋便把刘伯温的告诫丢在了一边——惟庸亦自励,尝以曲谨当上意,宠遇日盛。朱元璋这一“健忘”,直接要了刘伯温的命——

洪武八年正月,四年前就已辞官的刘伯温感染了风寒,朱元璋很是关心,派胡惟庸带御医去看他,服了御医开的药,刘伯温不但未有好转,反而腹痛如绞,“像一堆不平整的石头在肚子里打滚”。痛苦不堪的刘伯温心里一沉:难道胡惟庸授意御医下毒害他?

而《明史》说得明明白白,刘伯温就是胡惟庸下毒毒死的——御史中丞刘基亦尝言其短……久之病,帝遣惟庸挟医视,遂以毒中之。

04 死去仍为朱元璋着想

意识到自己中毒后,刘伯温抱病觐见朱元璋,告诉朱元璋,他的病本来不严重,吃了胡惟庸带来的御医开的药,反而严重了。不料朱元璋听了,一点“感觉”都没有,只是安慰他把心放宽点,好好养病。

刘伯温的暗示已经很明显了,朱元璋却仿佛没听懂,来了个装聋作哑,是他笨吗?当然不是!那么问题又来了:朱元璋的反应,为什么会是这样呢?他如此反应的潜台词,到底是什么?

读懂朱元璋潜台词的,也许只有刘伯温一人,所以,相当心寒的他被朱元璋派人送回家乡后,拒绝看病服药,没多久就病死了。死亡,也许是他最好的结局。

据《明史·刘基传》,病死之前,自知来日无多的刘伯温仍在为朱元璋着想,对两个儿子交代完后事之后,表示想把他的心意和所学,写一篇详细的遗表献给皇上,但是现在胡惟庸还在,写了也是白写。他对儿子们说,胡惟庸一败,皇上必定会想起他,一定会向他们询问他的临终遗言,到那时才可以把他的向皇上密奏。

而他准备留给朱元璋的“临终遗言”,又是什么呢?简单点说,是想对朱元璋传授“为政的要领”,大致有这么几点:宽柔与刚猛循环相济;在位者应修养道德;法律应尽量简要;在位者用道德感化群众,效果比刑罚好……明明知道老大希望他死,死之前还替老大和他的江山着想,不知这叫不叫愚忠?

顺便提一下:南宋抗金名将、“中兴四将”之一刘光世(其他三位是岳飞、韩世忠、张俊)是刘伯温的六世祖。

朱元璋 刘伯温

上一个: 明朝服饰之锦衣卫服饰:中国古代最帅公务员制服

下一个: 同样都是对待蒙古 明朝和清朝态度为何完全不同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