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是我国国粹,形成于清朝的乾隆时期,那么其中“趟马”是什么意思?有男女之分吗?其实由于京剧中多以马鞭来代替马,或作为骑马的象征,因此凡手持马鞭挥舞着上场后运用圆场、翻身、卧鱼、砍身、摔叉、掏翎、亮相等技巧连续做出打马、勒马或策马疾驰的舞蹈动作的组合就是京剧的趟马。
一般用来表示人物骑马的心情,或用来显示人物的身份、性格和行动目的。文官武将、男侠女士、扎靠穿蟒、长短衣裤均可使用这一舞蹈程式。大致可分为单人趟马、双人趟马、四人趟马。
如《盗御马》的窦尔墩在盗马后趟马旨在表现人物的洋洋得意;《姑嫂英雄》的薛金莲回樊江关搬兵时的趟马是为表现人物的急切和年轻骄傲;《马踏青苗》的曹操趟马则为表示人物在马踏青苗时由骄横、狂妄而惊恐、懊恼、狡诈的思想变化;在《杨排风》中有杨排风与孟良的双人趟马;在《大溪皇庄》中有蔡金花等四人趟马;《追韩信》中是韩信、萧何、夏侯婴三人在互相追赶时依次上场趟马。 图为淮剧《蓝齐格格》-陈芳表演的郊外追李中的趟马。
一般趟马中的人物还有三打马并高喊“得,马来!”的内容。但也因人、因戏而异,如女的角色大多不喊,如情节不紧张也不用三打马。
趟马有男女之分。男趟马中的“跨蹬上马”、“调转马头”、“马腾前蹄”、“抱鞭勒缰”、“纵马飞奔”、“背鞭策马”、“飞越天堑、“甩鞭打马、“握鞭勒马”、“催马奔驰”,由丁字步,弓箭步、跑圆场、踢、抬、吸、骗、跨腿、山膀、飞脚、翻身、射燕、大跳等技巧及各种持鞭的基本造型组成。
女趟马中的“观路择行”、“取道前奔”、“駃騠越壑、“艰渡沼泽”、“极目远望”、“良骥骎骎”、“马失前蹄”、“策鞭催马”、“纵马腾跃”、“裁鞭摧行”,则是由跑圆场、踏步、丁字步、碎步,云手、山膀、翻身、下腰、干转、跳坐(俗称屁股坐子)及各种持鞭基本造型组成。
戏曲程式化的这种表演技巧,不是凭空臆造的,它是吸取了当时社会生活内容,加以提炼美化并予以适当的艺术。夸张而逐渐形成的。所以,趟马中的复杂高难技巧及优美的舞蹈身段,能形象地表现英雄豪杰跃马扬鞭的情态。
趟马,是难度较大的身段表演技巧。首先,要求脚底下、身上、手上、脸上要有功夫——脚下的圆场跑起来要快、要稳,要做到。疾如流水”:身上要保持不僵、不懈,要掌握住身法中的前冲,后靠、左移、右摆,上下相随,左右相合的规律,手中的马鞭要做到抱。背、勒,举、托、涮、缓招式清楚,不慌不乱,脸上要做到传神
。如女趟马的“观路择行”的亮相,先是甩头变脸的刚健的。放神。亮相,然后通过送神双目远望来表现行至三岔路口在选择要走的路;再如男趟马的”马腾前蹄”,除了双手抱鞭、吸腿,身向后仰的身段动作外,而更主要是通过炯炯有神仰视目光的亮相,勾起观众对马惊急拉缰的惊险情景的想象。要做到“心与意台”、“意与神合”、“神与形合”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要经过严格的训练和哏苦的努力方能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