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冕是《儒林外史》中一个灵魂式的人物,虽然他的事迹仅出现在原著的第一回,但他却是作者吴敬梓竭力塑造推崇的封建文人的理想楷模。
历史上,王冕这个人物是真实存在的,其人在《明史》里也能找到,历史上不少文人也为其立过传;而在《儒林外史》中,吴敬梓以传记中的王冕为原型,塑造的一个完美理想人物。
原著第一回文末写到:“王冕隐居在会稽山中,并不自言姓名;后来得病去世,山邻敛些钱财,葬于会稽山下。”就这样,王冕最后以隐居会稽山而终的方式,结束了其极富传奇色彩的一生。
综合原著中对王冕的叙述,可以看出王冕一生都千方百计的拒绝入仕为官,就算是皇帝朱元璋征召他做大官,他依然选择归隐山林。王冕为什么拒绝做官呢?主要原因有以下四点。
一、性情恬淡品行高洁
关于王冕的性情和为人,原文写到:
“这王冕天性聪明,年纪不满二十岁,就把那天文地理,但他性情不同:既不求官爵,又不交朋友,终日闭户读书。”“又在楚辞图上看见画的屈原衣冠,他便自造一顶极高的帽子,一件极阔的衣服,乘一辆牛车载了母亲,戴了高帽,穿了阔衣,执著鞭子,到处玩耍。”
从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王冕年轻的时候就是个非常聪明博学的人,而且对做官一点都不感兴趣。他所追求的是古代先贤的独立自主、高洁的情操,喜欢的是那种自由自在、随心随性的生活。
也可以看出王冕所推崇的是魏晋时期名士们的生活风格,像“竹林七贤”一样,喜欢那种不拘于礼法、清静无为的生活方式;喜欢那种自信率真、特立独行的行事风格。不畏世俗眼光,自信率真的过着自己向往的生活。
因此,在对待官职态度上,王冕一生都是处于回避、拒绝的状态,就算是皇帝征召,他都拒绝任职。显而易见,这一切都是由他的性情所决定的。
二、以名士先贤为榜样
面对京城大官危素的邀请,知县特请派人来请王冕时,王冕道:“秦老爷,头翁不知,你是听见我说过的。不见那段干木、泄柳的故事么?我是不愿去的。”
从原著中的这句王冕的自述可以看出,王冕是以段干木和泄柳这样的人为自己的榜样,立志向他们学习。那么,这两人是何许人也?
段干木,战国时期魏国的名士,魏文侯去拜访他时,他不愿入仕为官,就跳墙逃走了。一生都守道不仕,常常隐居在平民之中,喜欢过着自由洒脱的生活。泄柳,则是孔子的弟子,七十二贤人之一,鲁穆公去拜访他的时,他不愿入仕为官,所以关着大门不出来相见。
像段干木和泄柳这样的名士,都是一生都千方百计的拒绝入仕为官的那种人。他们就是不愿意进入官场这个巨大的围城里,从而迷失自己;他们所追求的都是无拘无束、逍遥自在的生活。
王冕以他俩为榜样,就明确表明了自己不想做官、不想追求功名富贵的人生追求。王冕所追求的是自然洒脱、逍遥自由、无拘无束的生活。因此,他千方百计地拒绝入仕为官。
三、母亲大人临终遗言
王冕母亲临终之际,给王冕留下一段遗言,这也是王冕不愿做官的主要原因之一。她说:
“我眼见不济事了。但这几年来,人都在我耳根前说你的学问有了,该劝你出去作官。作官怕不是荣宗耀祖的事?我看见那些作官的,都不得有甚好收场。况你的性情高傲,倘若弄出祸来,反为不美。我儿可听我的遗言,将来娶妻生子,守著我的坟墓,不要出去作官。我死了,口眼也闭!”
听完母亲大人的临终遗言,王冕哭着应诺。对于母亲的临终遗言,作为中国封建文人理想楷模的王冕,必然会铭记在心,并且终身践行。《孝经》里就有言“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而且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历来主张百善孝为先,孝乃是一个人做人的基本,一个人所立足于社会的基础。
一个人如果没有做到“孝”,那与禽兽何异?不孝之人必然会遭到全社会的唾弃;不孝之人在任何时代,都必将遭到群起而攻之,无法立足于社会。
作为吴敬梓精心塑造的完美理想文人楷模,王冕不可能违背母亲大人的临终遗言,去做一个不孝之子。去了就等于要违背母亲的临终遗言,做一个不孝之子。从这一点上来看,这也就注定王冕终生都不会入仕为官。
四、早已看破世情人心
在作者吴敬梓精心塑造下,历史传记中的王冕,经过文学加工,已经成为了文学意象中理想的封建文人楷模。因此,王冕被置于《儒林外史》卷首,他的为人有着“隐括全文”的功能,他的行事更是起着“敷陈大义”的特殊作用。
也正是因此,文学形象中的王冕,已经看破了世情人心,达到了人生的新高度、新境界。对世间的一切,他都有超出常人的洞察力,他已能够看透世间的一切,读懂身边一切,读透身边的所有人。
在原著中,当得知京官危素要见他时,他使出浑身解数,用尽一切办法,就是要拒绝这场邀请。因为他早已在他人的口中得知了危素为人,知其不可交。
原文中,朱元璋称帝后,征召王冕出来做官,此时王冕早已归隐会稽山中半年多了,因此拒绝。朱元璋,何许人也?越王勾践的2.0版,就像范蠡说越王勾践一样,只能与他共患难,不可与之共富贵。或许王冕不愿出来做官的原因之一就在他早已读透了朱元璋。
王冕和范蠡一样,在其功成名就之后,就隐居起来,这才是最好的选择。不然落了个身败名裂的下场,那可真是呜呼哀哉。从这一点上看,王冕已经看破了官场中的一切,洞察了世道人心,早已达到人生最高境界,因此拒不出仕为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