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 明朝

梃击案主谋张差:凌迟之刑下的明末宫廷暗影

作者:Marshall2025-07-10      来源:爱上历史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五月初四酉时,一个手持枣木棍的男子张差闯入紫禁城东华门,直扑太子朱常洛居住的慈庆宫。他打伤守门太监后,一路冲至前殿檐下,直至被内侍擒获。这场震惊朝野的“梃击案”,不仅因张差的疯狂行径引发轩然大波,更因其最终的死法——凌迟处决,成为明末宫廷权力斗争的残酷注脚。

一、梃击案:疯癫表象下的政治阴谋

张差,蓟州井儿峪人,以砍柴贩卖为生。案发后,初审官员刘廷元称其“语无伦次,似疯癫”,但刑部主事王之寀通过私审发现,张差“神情狡猾,绝非疯癫”。他供认,自己受太监庞保、刘成指使,以“打杀小爷(太子)”为任务,承诺事成后赐田地。庞保、刘成均为郑贵妃宫中太监,而郑贵妃与太子朱常洛的储位之争,早已是朝野皆知的公开秘密。

随着审讯深入,张差进一步指认庞保、刘成“养我三年,给我金壶银壶”,并明确“打小爷”的指令。此供词直指郑贵妃集团,朝臣纷纷上疏要求彻查主谋。然而,万历皇帝朱翊钧为维护宫廷稳定,更因对郑贵妃的偏爱,选择息事宁人。他命郑贵妃向太子哭诉,太子亦表态“止究张差一人”,最终以“疯癫奸徒”定性此案。

二、凌迟之刑:从市井到宫廷的残酷终局

凌迟,古称“陵迟”,即以利刃逐寸割肉,直至犯人断气,是中国古代最残酷的刑罚之一。张差作为梃击案主犯,其死法被明确记载为凌迟处决。

官方定性与执行

万历四十三年五月二十九日,张差被押赴刑场。据《明史》记载,他“被凌迟处死,枭首示众”,其尸体被肢解后悬挂于市,以儆效尤。这一刑罚不仅是对张差个人的惩罚,更是万历皇帝向朝野传递的信号:梃击案已结,勿再追究。

幕后主使的“隐身”

尽管张差供出庞保、刘成,但万历皇帝为保护郑贵妃,秘密处决了这两名太监。六月三日,刑部左侍郎张问达奏报,庞保、刘成在第五次受刑时“不堪刑讯而死”,死无对证。至此,梃击案的真正主谋始终未被公开追责,张差的凌迟之刑成为掩盖宫廷阴谋的遮羞布。

三、历史争议:张差之死与明末党争

张差的死法及其供词,在明末引发了长达数十年的争议。东林党人认为,梃击案是郑贵妃集团谋害太子的铁证,张差之死是万历皇帝“护短”的结果;而浙党等势力则主张“疯癫说”,试图淡化案件的政治色彩。

东林党的追问

东林党人方从哲、孙慎行等多次上疏,要求彻查庞保、刘成之死,并弹劾首辅方从哲“包庇奸党”。他们指出,张差供词中“金壶银壶”“养我三年”等细节,证明其受郑贵妃指使,而凌迟之刑未能揭露真相,反而助长了宫廷腐败。

阉党与东林党的博弈

明熹宗天启年间,阉党魏忠贤掌权后,将梃击案作为打击东林党的工具,重新翻案并污蔑东林党人“谋逆”。张差之死因此成为党争的符号,其凌迟之刑的残酷性,被阉党用来渲染东林党的“暴虐”。

四、历史反思:凌迟之刑与权力逻辑

张差的凌迟之死,暴露了明末宫廷政治的黑暗逻辑:

刑罚的政治功能:凌迟不仅是惩罚手段,更是权力者掩盖真相、震慑异己的工具。张差之死,使梃击案的真相永远沉寂,却加剧了朝廷内部的猜忌与分裂。

司法与皇权的博弈:尽管刑部官员试图通过审讯揭露真相,但万历皇帝以皇权干预司法,最终以“疯癫说”结案,凸显了封建专制下法律制度的脆弱性。

历史记忆的扭曲:后世对梃击案的解读,往往受党争立场影响。张差从“疯癫奸徒”到“郑党死士”的形象变化,反映了历史书写中的主观性与复杂性。

朱常洛 张差

上一个: 明朝服饰之锦衣卫服饰:中国古代最帅公务员制服

下一个: 明初诗坛的璀璨星辰:高启——成就最高的诗人

相关阅读